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易筋经

易筋经

书名。2卷。原书中载本书为唐代印度僧人达摩原作,经僧人般刺密谛译义成汉文。书中记述了有关医疗体育、锻炼身体的方法,并附图解,还有一些佛教色彩的论述。现存多种近代刊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川椒目

    见《赤水玄珠》。为椒目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浑浑焞焞

    证名。表现为听觉不清,反应迟钝。多由湿浊上蒙,肝胆实火或肾虚而精气不得上承所致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心痛耳聋,浑浑焞焞。”《灵枢·经脉》:“病耳聋浑浑焞焞。”

  • 关刺

    古刺法名。五刺之一。《灵枢·官针》:“关刺者,直刺左右尽筋上,以取筋痹,慎无出血,此肝之应也。或曰渊刺(《黄帝内经太素》作开刺),一曰岂刺。”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,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

  • 尾骶骨伤

    病名。即骶椎和尾骨伤折。见《伤科补要》卷二。又名尻骨伤。由跌打、压撞所伤。局部肿胀、疼痛,压之加剧,行走、坐卧受限,尤其不能仰卧及翻身。治宜手法复位,予以固定。余治法参见背脊骨折条。

  • 呛喉风

    病名。又名飞丝毒、抢食风。多由心经热毒熏灼咽喉所致。症见咽喉干燥,口中发泡。若饮食吞咽有碍,甚而呛逆者则为重症。《喉科秘旨》卷上:“此症谓之飞丝毒,口中发泡丑药(雄精3克,梅片1.5克,胆矾0.3克)

  • 阴证略例

    书名。1卷。元·王好古撰于1236年。王氏以阴证伤寒难以辨识与治疗,遂采掇前人有关学说,参附个人见解,专以阴证设论,按病举例说明。全书叙述阴证颇详,首列《内经》阴阳脉例,次叙张洁古及作者的内伤三阴例,

  • 寒禁

    出《痘疮经验良方》。禁疮之一。痘疮初发热时,误经冷水浴洗;或衣被单薄,感寒邪,以致痘不宣露,手足麻木,不知痛痒,四肢冷痛,不能举动,其麻木冷痛之处,不出痘子,惟于委曲,避风之处,或头面发际上痘出如瘾疹

  • 妊娠身痒

    病证名。亦名妊娠遍身瘙痒,胎前皮肤瘙痒。多由风热、血热、血瘀所致。风热多因素体阳盛,加之风热外邪侵袭肌表。症见身痒,起斑疹,发热微恶寒。治宜祛风清热解表。方用荆防清热汤(《经验方》:防风、黄柏、连翘、

  • 小儿药证真诀

    见小儿药证直诀条。

  • 隐疹

    病名。出《素问·四时刺逆从论》。又名风搔瘾疹、风疹块。因内蕴湿热,复感风寒,郁于皮肤腠理而发;或由于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。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,小如麻粒、大如豆瓣,甚则成块成片,剧烈瘙痒,时隐时现。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