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亦名虾蟆瘟。指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所致的咳嗽。以相互感染,流行一地为特点。《证治要诀·咳嗽》:“时行嗽,发热恶寒,头痛,鼻塞,气急,状如伤冷热,连咳不已。初得病,即伏枕,一二日即轻。记壬午秋,满城有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拔毒散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痧胀玉衡》卷中方。桃仁、红花、独活、细辛、山楂、香附、青皮。水煎,加童便服。治倒经痧,即经行之际,适遇痧发,经阻逆行,或鼻衄,或吐血,肚腹肿胀,卧床不能转侧。原著无方名,本方方名来自《杂病源流犀烛》
药物学著作。清·徐大椿撰。1卷。刊于1736年。本书共辑《神农本草经》中的药物100种,加以简要的注释,供初学参考。现有《徐灵胎医学全书》等刊本。
书名。1卷。清·徐子默手定。刊于1860年。本书论述吊脚痧的病机、脉舌、辨证、用药、治疗、预防等多方面内容。辨析此病与霍乱之异同,并提出温经通阳为治疗大法。
见《江苏野生植物志》。为鹿角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指五脏六腑所属的十一条经脉。《难经·二十五难》杨玄操注:“五藏六府各一脉,为十一脉。”早期的经脉学著作马王堆汉墓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已载足太阳、足少阳、足阳明、足少阴、足太阴、足厥阴手太阴、手少阴、手太
气机逆乱失常。主要指气机上逆,亦包括气机横逆。前者常因郁怒伤肝、或火热上冲,以致气升不降而逆于上,亦可由于痰壅、食积、形寒饮冷、上实下虚等原因,致气不顺降而上逆,头目眩晕、为其常见证候,甚则可见颠仆昏
见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。为照山白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广州部队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倒吊蜡烛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