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图鉴》。为刺五加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浙江中药手册》。为浙贝母之药材名,详该条。
治法之一。即从治,或称反治。《素问·标本病传论》:“有从取而得者。”参从治、反治条。
病名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又名风丹。为小儿丹毒之一。多因热毒与水湿相搏所致。以股及阴部较多见,亦可发于遍身,证见黄赤色水泡,甚者破烂流水,湿烂疼痛。治宜清热利湿,方用防己散内服,外用升麻膏敷之
耵聍的俗称。详该条。
见《东北植物药图志》。为白狼毒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验方新编》卷五。初生儿六七日后,阴囊收缩入腹,啼哭不止者,多系感受寒邪所致。治宜温经散寒。用硫磺、吴茱萸各五钱,为细末,研大蒜调涂脐下,再以蛇床子,微炒布包熨脐部。
见《医学入门》卷七。即化毒排脓内补十宣散,见该条。
证名。指眼部畏惧风寒。《素问·风论》:“风入系头,则为目风眼寒。”
简称五恶。指五脏各易为某一淫邪所伤,故各有所恶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:“五脏所恶:心恶热,肺恶寒,肝恶风,脾恶湿,肾恶燥。是谓五恶。”详心恶热、肺恶寒、肝恶风、脾恶湿、肾恶燥各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