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温毒

温毒

病名。见《肘后备急方》卷二。①指春温发斑的病证。《医学入门》卷三:“伤寒阳症发斑,谓之阳毒,春温发斑,谓之温毒。”②感受温邪热毒疾患的总称。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》:“温毒者,诸温挟毒,秽浊太甚也。”一般发生于冬春两季。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,头痛恶心,骨节痠痛,烦躁口渴舌苔黄,脉洪数。继即出现头面红肿,或颐肿,或咽喉肿痛白腐,或身发斑疹等。治以清热解毒为主,方如加减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。如热入营血,则宜凉营解毒,如用清瘟败毒散加减。参见大头瘟烂喉痧等条。本病可见于麻疹、流行性腮腺炎、头面丹毒、猩红热、斑疹伤寒等疾患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槐连灯

    见《河南中药手册》。为槐角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孙卓三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浮梁(今江西景德镇北)人。精于医术,治病多用土法,有良效,在当地闻名。

  • 人体部位名。指高起丰满的肌肉群,如脊椎两侧的肌肉或髂嵴以下的肌肉部分。《黄帝内经太素》卷八:“足太阳之脉……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胂(《灵枢·经脉》原作“胛”。《太素》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、《素问·厥论》王注

  • 生草药性备要

    药物学著作。2卷。清·何谏撰。刊于1711年。本书收载我国东南方各省的草药308种,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草药不见于一般本草著作。每药分别记述药名、别名、产地、性味和主治等内容。书末附杂症验方8首。为记

  • 临产泄泻

    病证名。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:“临产泄泻,内由脾气虚弱,或先饮食受伤,或新感寒邪,因而泄泻也。治法于催生药内,加一二温中和胃,消食利水,则泄泻可以稍愈而产亦易,不必用苓、术补土,以壅胎气,可服温脾达生汤

  • 大趾

    足的第一趾。又名足大趾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胃足阳明之脉……;其支者,别跗上,入大趾间出其端。”

  • 驴皮胶

    出《备急千金要方·食治》。即阿胶,详该条。

  • 野毒芹

    见《江苏药材志》。即毒芹,详该条。

  • 液门

    ①经穴名。代号SJ2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《针灸甲乙经》作腋门,《千金要方》作掖门。属手少阳三焦经。荣(水)穴。位于手背侧第四、五指缝间,当指掌关节前方赤白肉际处。布有尺神经的手背支和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

  • 热油汤火伤

    病名。明·汪机《外科理例》卷六:“热油汤火伤,皮烂肉大痛,冷霜散:煅牡蛎、寒水石、明朴硝、青黛各一两,轻粉一钱,桐油二钱。水二钱,以桃柳枝不住搅成膏,再以水溶涂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