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濡泄

濡泄

病名。指湿盛伤脾的泄泻。出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。又称濡泻湿泻洞泄、脾虚泄。《卫生宝鉴·泄痢门》:“内经云:湿胜则濡泄。……夫脾为五脏至阴,其性恶寒湿。今寒湿之气,内客于脾,故不能裨助胃气,腐熟水谷,致清浊不分,水入肠间,虚莫能制,故洞泄如水,随气而下,谓之濡泄。法当除湿利小便也,对金饮子主之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泄泻源流》:“惟濡泄一症,又名洞泄,乃为湿自甚,即脾虚泄也。由土虚不能制湿,肠胃不固,湿反胜而成病,故脉迟而缓,小便不利身重,腹不痛,肠鸣漉漉,所下多水。宜四苓汤加二术、胃苓汤加草蔻。”参见洞泄、湿泻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痛

    证名。即白眼痛。《审视瑶函》卷三:“白眼痛有表里等症,或疼极而痛,从外走内者,宜温之散之;有不红肿而涩痛者,火伏气分,泻白散为主;有白珠变青蓝色,乃郁邪蒸逼,走散珠中,亟宜调气以养之。”详白眼痛条。

  • 医中一得

    温病类著作。1卷。清·顾仪卿撰于1863年。此书为作者诊疗瘅疟、产后房劳与蓐劳之心得记录,附载与友人商榷瘅疟症之证治。谓瘅疟乃因暑热侵犯肺、胃、脾所致,临床上每见暑热夹湿之症,缠绵难愈。此书收入《三三

  • 阴中痛

    出《肘后备急方》卷五。即阴痛。详该条。

  • 食诸鱼中毒

    病名。因食有毒或变质鱼类引起中毒症状者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食诸鱼中毒候》。症见头晕、面肿、肤红起痹搔痒、心腹闷满烦乱;严重者心悸、气急,甚至死亡。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。《本草纲目》卷四载有解鱼毒诸药,如紫

  • 唇糜

    病证名。指口唇糜烂。详口糜条。

  • 昼热

    证名。指白天发热,或热在白天升高。《证治准绳》卷一:“昼则发热,夜则安静,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。……昼热则行阳二十五度,柴胡饮子。”《增补万病回春·发热》:“夜则静,昼则发热者,此热在气分也。小柴胡汤加

  • 内功按摩

    即运气按摩。见该条。

  • 鸡蛋膜衣

    见《现代实用中药》。为凤凰衣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目瞤

    病证名。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:“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,而自牵拽振跳也。”即胞轮振跳,详该条。

  • 成全大夫

    宋代医官职称。隶属翰林医官院,始置于政和年间,官阶正七品,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。参见翰林医官院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