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物性能。出《本草纲目·序例》。酸味收敛,咸味润下,药性均是向里、向下,如山萸肉、五味、白芍、乌梅、牡蛎、龟板、芒硝、盐等药,皆属阴而没有升的趋向。
行气法之一。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。金·窦汉卿《金针赋》:“欲气上行,将针右捻,欲气下行,将针左捻。”据针灸临床实践,捻转的手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加强传导,但对针感传导方向的影响似无
病证名。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:“为脏气乖蹇,阴阳不和,中风中痰,并脱血脱气,至目直视、上视、紧闭、频眨、翻腾动摇(目珠震颤)而作也。夫翻腾动摇,乃目不得心使,而自蓦然察上,蓦然察下,倏左倏右,或
见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。为蒲蒻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书名。1卷。清末马培之撰。撰年不详。本书记述作者的外科临床备用方剂共200余首,不分类,说明也较简略。现有《珍本医书集成》本。
出《本草图经》。即桑枝,详该条。
见顾膺陀《妇科集》。忌奶者,即孕妇之乳,小儿饮之,易致吐泻等症。
病名。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:“此证生于目两眦,瘀肉努出,时觉疼痛,总属心火所成。然火有虚实,如大眦红肉深红色,心经实火也,宜黑参汤服之;小眦红丝色淡红者,心经虚火也:宜决明散主之。外俱用清凉圆泡
出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。泪出于目,肝开窍于目,泪为肝液所化,故云肝为泪。参见五脏化液条。
经穴名,代号SJ14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手少阳三焦经。位于肩峰突起之后下方,约肩髃穴后1寸凹陷处。布有腋神经肌支和旋肱后动脉肌支。主治肩臂痛,上肢麻痹或瘫痪;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。直刺1~1.5寸。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