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指头生小疮,浸淫瘙痒,黄膏出不生痂,连年不愈者。用苦参汤浸纱布塌疮上。
病名。指因火邪积聚于阴分所致的疝症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三十三:“热疝大能作痛。凡火邪聚于阴分而为痛者,必有热证热脉,或大便秘结,或小水热闭不通,或为胀为满,而烦热喜冷者是也。”参见疝条。
十问之一。头身疼痛是常见证候。头痛、全身痠痛伴有恶寒发热的,多为外感病。头痛重胀,时发时止,或伴有眩晕,多为内伤病。突然头痛较重的多属实证,经常性头痛的多属虚证。痛在额部的,多属阳明胃经;痛在头两侧的
病名。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二。多由心肝二经热毒上攻,蕴结不散所致。发于眉至额部,初起肿胀,色黑质硬,剧痛;甚则闷乱呕逆,溃烂成疮。治宜泄火解毒。内服清瘟败毒散,外敷止痛拔毒膏。
治法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指疲劳过度而见头晕、四肢倦怠,或虚劳属气虚的,用甘温的药物调养。例如中气不足而身热有汗、渴喜热饮、少气懒言、舌嫩色淡、脉虚大,须用甘温除热法。
《医宗金鉴·妇科心法要诀》卷十五方。当归、赤芍药、生地黄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。水煎服。功能活血调经。治妇女月经不调,痛经,经前腹痛,毒。行不畅而有血块,色紫暗,或血瘀而致的月经腹痛。及淋漓不净等。
病名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七十四。又名寒疮。由内郁湿热,外受风寒,凝结肌肤而成。本病多生头面手足,疮面红润光泽,起红斑成片,或有水泡,形似猫眼。治宜清热利湿散邪。内服清肌渗湿汤。外用妙贴散涂敷。类似虹膜样
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为青叶胆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御药院方》。为玄明粉之别名。研极细,外用少许点眼。治肾水虚衰,肝经邪热,视物不明,或生障翳,胬肉攀睛,或迎风泪出,眼见黑花,或睛涩肿痛,或痒不可忍(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七册)。
气淋之一。指淋症因气虚所致者。《证治准绳·淋》:“气虚淋,八珍汤加杜牛膝、黄芩汁煎服。老人气虚亦能淋,参、术中加木通、山栀。”参见气淋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