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小儿药证直诀》卷下。即泻黄散,见该条。
脏腑惊证之一。出金·陈文中《小儿病源方论》。详脏腑惊证条。
喉科著作。2卷(又有1卷本及4卷本)。清·郑梅涧约撰于清乾隆年间,后其子郑瀚加以补充,于1838年始由冯相棻刊行。上卷首列“咽喉说”等八篇咽喉病总论,并分别论述了36种喉风的名称(其中包括咽、喉、口、
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三方。栝蒌一个(制熟去仁,以童便一升相合,研绞取汁),酥一两,生甘草末一分,蜜三两。加水慢火煎如稀饧,每服五分,清粥饮调下,日四、五次。治小儿咳嗽不止,心神烦闷。
同身寸之一。以患者本人内、外眼角间宽度为1寸量取穴位,故名。《医学入门》:“头部横寸:以眼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。”
腹痛部位因按压而缓减。属里虚证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痛有虚实,……辨之之法,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,拒按者为实。”
见《现代实用中药》。即炉甘石,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大全》,又作容主。即上关,见该条。
气功学专著。撰者不详,约为唐代人作品。本书专述调气、行气、服气、胎息等以呼吸锻炼为主的功法,除委气法、闭气法外,还介绍了调气、练气的经验,如谓:“夫服气者,先以无思无虑,绝缘息念,即兀然和气;心不定即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四。包括产后子宫脱出、产后子宫不收。产后下物如钵。多因宿有虚冷,产时用力过度,其气下冲所致。症见子宫脱出或伴有阴道壁下垂等。治法参见子宫脱垂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