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瘀血发热

瘀血发热

病证名。指因瘀血所致的发热。《伤寒全生集·辨内伤瘀血症发热状类伤寒》:“凡跌扑损伤,或被人踢打,或物相撞,或致挫闪,一时不觉,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,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。一般寒热交作,其心胸胁小腹满痛,按之手不可近者,此有瘀血也。或一时伤重,就发寒热,瘀血上冲,则昏迷不省如死之状,良久复苏,轻则当归导滞汤,重则桃仁承气汤加苏木红花牛膝桔梗、姜汁,量其元气,下其瘀血则愈。”《金匮翼·瘀血作热》:“瘀血发热者,其脉濇,其人但漱水而不欲咽,两脚必厥冷,少腹必结急,是不可以寒治,不可以辛散,但通其血,则发热自止,当归承气汤。”《不居集》下集:“瘀之日久,则发为热,热涸其液,则干枯于经络之间,愈干愈热,愈热愈干,而新血皆枯,……补之不可,凉之不可,而立大黄虫丸。”因瘀血部位不同,证治各有所异。《血证论·发热》:“瘀血发热者,瘀血在肌肉翕翕发热,证象白虎,口渴心烦,支体刺痛,宜当归补血汤,合甲巳化土汤加桃仁、红花、柴胡防风知母石膏血府逐瘀汤亦治之。瘀血在肌腠寒热往来,以肌腠为半表半里,内阴外阳,互相胜复也。宜小柴胡汤加当归、白芍丹皮、桃仁、荆芥、红花治之,桃奴散黄芩、柴胡亦治之。瘀血在腑,则血室主之。证见日晡潮热,昼日明了,暮则谵语,以冲为血海,其脉丽于阳明,故有阳明燥热之证,桃仁承气汤治之,小柴胡汤加桃仁、丹皮、白芍亦治之。瘀血在脏,则肝主之,以肝司血故也。证见骨蒸痨热,手足心烧,眼目青黑,手发摧折,世以为难治之证,而不知热血在肝脏使然,宜柴胡清骨散加桃仁、琥珀干漆、丹皮治之。”参见发热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久持

    脉诊切按时间相对持久。如促、结、代脉、初持往往不易发现,须久持方向诊察清楚。

  • 气端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位于足十趾之尖端。主治脚气,足趾麻痹,足背红肿;并用于急救。直刺0.1~0.2寸。艾炷灸3壮。

  • 身重喑哑

    出《儒门事亲》卷五。即子喑。详该条。

  • 重舌痈

    病名。《焦氏喉科枕秘》卷一:“重舌痈,此病因心火旺(妄)动,或受郁怒酒色而生,大舌先卷,根下另生小舌,形红肉嫩,名曰重舌。”详重舌条。

  • 经水否涩

    病名。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五十三。指因经水蓄聚,或产后恶露不尽,皆本冲任气虚,风冷所乘,气不能宣而成血瘀。瘀血不去,结痼成积,则令人面黄肌瘦,烦渴憎寒,腰腹重痛,经水否涩不通。治宜通经活血化瘀。方用桃

  • 目系

    又名眼系、目本。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。相当于视神经等。《灵枢·大惑论》:“故邪中于项,因逢其身之虚,其入深,则随眼系以入于脑。入于脑则脑转,脑转则引目系急。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。”《灵枢·经脉》:“心手少

  • 壳菜

    出《嘉祐补注神农本草》。为淡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暴注

    病证名。指突然起病,水泻如注之症。《素问玄机原病式·六气为病》:“暴注,卒暴注泄也。”详热泻、水泻紧病等条。

  • 心痫

    病名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五。可表现为多种症状。《医学入门·痫》:“心痫,面赤,口张,摇头,马嘶。”《景岳全书》卷四十一:“面赤目瞪,吐舌啮唇,心烦气短,其声如羊者曰心痫。”《医林绳墨》卷六以痫症因惊

  • 片子姜黄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姜黄之药材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