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白痢

白痢

病名。痢疾类型之一。古称白滞痢。因便下白色粘冻或脓液,故名。有属寒属热之分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九:“白痢者,由肠虚而冷气客之,搏于肠间,津液凝滞成白,故为白痢也。”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,可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,或手足厥冷等。由寒湿凝滞,脾阳受伤所致者,治宜温中化湿。可选用当归散除湿汤十补汤等方。本证可见于过敏性结肠炎、慢性细菌性痢疾等病。参见冷痢寒痢条。若症见痢下白色,粘冻多脓,腹痛,里急后重小便赤涩者,属湿热为患。《素问玄机原病式·热类》:“下迫窘痛,后重里急,小便赤涩,皆属燥热,而下痢白者,必多有之。”《张氏医通》卷七:“白痢初起,里急后重,频欲登圊,及去而所下无多,才起而腹中复急,皆湿热凝滞所致。胃苓汤加木香砂仁。”也可用香连丸黄芩丸等。详湿热痢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慈宫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冲门。见该条。

  • ①治法。即具有宣痹、行滞、去瘀、攻下等作用的治法的通称。如通经、通阳、通脉、通乳、通便等。②通达、相通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皆通乎天气。”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天气通于肺,地气通于嗌,风气通于

  • 西藏常用中草药

    民族药著作。西藏自治区卫生局、西藏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合编。载西藏地区常见中草药367种,附彩图424幅。主要介绍药物的识别特征、生长环境、采集加工、功能主治。有汉、藏两种文字版本,1973年西藏人民出版

  • 伤寒平议

    见六译馆医学从书条。

  • 山猪药

    见《中国经济植物志》。为走马胎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鹅口疳

    出明·秦景明《幼科金针》。即鹅口疮。见该条。

  • 暗山公

    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为山大颜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白缠喉风

    病名。多由痰火邪毒内蕴,或过食膏梁厚味、煎炒炙煿火毒上炎所致。症见咽喉肿起,疼痛难咽,两腮赤赤肿。《焦氏喉科枕秘》卷一:“缠喉风肿噤难言,左右腮边肿赤……。”治宜泻火解毒、消肿止痛。可选用三黄凉膈散、

  • 羞明怕热症

    病证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《张氏医通》卷八:“热亮之处,则目痛涩,畏避不能开,火郁于上也。”羞明且懼热,属火燥血热之阳证。治宜清热泻火。可用龙木秘方蜜蒙花散或东垣泻热黄连汤加减。参见羞明条。

  • 易虚易实

    小儿病理特点之一。小儿在生理上既阳气兴旺生机蓬勃,发育迅速;又稚阳稚阴,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。所以感邪以后,邪气容易蕴积泛滥,病势嚣张,出现实证热证。如急惊风证,往往发病急暴,迅即壮热,抽搐,邪热盛实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