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七十三。又名杨梅圈疮。其形大小不一,二三相套,色红作痒。
①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二十八方。荜拨、白术、桂心、陈皮、肉豆蔻各三分,煨诃子二两,丁香、胡椒、炮姜、木香各半两,炮附子、厚朴各一两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粥饮送下。治气劳,大肠时泄,不欲
证名。各种大量出血的总称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失血叙论》:“血不得循经流注,荣养百脉,或泣,或散,或下而亡反,或逆而上溢,乃有吐、衄、便、利、汗、痰诸证生焉。十种走失,无重于斯,随证别之,乃可施治。”
①指五脏及膏肓之十二个原穴。即肺之原太渊,左右各一;心之原大陵,左右各一;脾之原太白,左右各一;肾之原太溪,左右各一;肝之原太冲,左右各一;膏之原鸠尾;肓之原脖胦(气海)。“凡此十二原者,主治五脏六腑
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字明甫。祖籍安徽,迁居到江苏武进。精于医术,尤其长于用药,曾任太医院医官。后来隐居民间,行医六十年,治病效果较好。著有《外科宗要》,已佚。
古说小儿变蒸可以时日计算,分小变蒸和大变蒸两个阶段。《外台秘要》卷三十五:“小儿生三十二日一变,六十四日再变兼蒸;九十六日三变,百二十八日四变又蒸;百六十日五变,百九十六日六变又蒸;二百二十四日七变,
病证名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《医学纲目》卷十五:“治咽肿,杜牛膝捣自然汁,和醋服之。”即咽喉肿痛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香云。安徽环溪人。究心医术,临证得心应手,为贫人治病,每不取报酬,撰有《医余别论》一书,未刊刻。
热之在气分者,一般以实热为多。参见气分证条。属虚热者,宜清心莲子饮,或补中益气汤、升阳益胃汤之类。
即五加皮酒第二方,见五加皮酒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