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瓠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治疗基本法则之一。按照地域环境的不同,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。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,人群的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、发病情况亦有差异,如南方炎热多雨,地势卑湿,病人往往出现湿热的证候;北方少雨干燥,容易出现燥证
即艾卷,见该条。
【生卒】:1662~1722【介绍】:清医学家。字嗣宗,号令昭,别号也愚、二瞻、怡云、自宗。奉贤(今属上海市)人。家世业医,已历十九代。炫初习儒,康熙三十年(1691年)岁贡生,后承家学习医,治疾神明
书名。2卷。清·周学海撰。刊于1905年。周氏于本书自序中指出:“伤寒见证,不止仲景原文,仲景之外,尚有伤寒证治。”据此作者将《伤寒论》中“伤寒例”所申明的“即病为伤寒,伏气变为温热”的理论,通过对伤
书名。13卷。清·程知撰。作者于《伤寒论》注家中认为喻嘉言能“破前人之窠臼,开后学之悟门”,但又指出喻氏《尚论篇》中经文有缺遗,编次分节或有欠妥,注解或有个人臆见,与经旨未能尽合。遂以喻书为基础,参互
见《分类草药性》。为蜀葵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古病名。出《金匮要略·痉湿暍病脉证并治》。①即中暑、中热。《六气感证要义》:“伤寒论,太阳中热者暍是也,故中热即中暍,中暍即中暑,暑热暍三字,并无二义。”参见中热、中暑条。②指阴寒之暑证。《证治准绳·
阴分有病,不能维系阳气的正常固守功能,出现阴虚阳浮或阴盛格阳等病变。
①泛指自然气候,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》:“夫人禀五常,因风气而生长。风气虽能生万物,亦能害万物。”②六淫之一,《素问·风论》:“风气藏于皮肤之间。”详风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