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经行头痛

经行头痛

病证名。亦名经来头痛经行辄头痛。指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,出现以头痛为主症的病症。多由气血虚弱、阴虚肝旺、肝郁气滞血瘀痰湿所致。若素体虚弱,或大病久病,失血伤气,经行时阴血下注冲任,气血益感不足,髓海失养,症见头痛头昏、心悸气短、神疲倦怠、经血量少,治宜益气养血,方用八珍汤加细辛蔓荆子;若素体阴虚或房劳所伤,肝肾亏损,精亏血少,经行或经后,阴血益虚、肝阳偏亢,阳盛风动,上扰清空,症见巅顶掣痛,头目昏眩,烦躁易怒,口苦咽干,治宜滋阴养血柔肝熄风,方用杞菊地黄丸钩藤、蒺藜;若情志内伤肝气郁结、气滞不宣、血行不畅、瘀阻作痛,症见头两侧胀痛,胸胁苦满,时欲太息,经来不爽,经色暗,治宜舒肝解郁,和血理气,方用柴胡疏肝散;若瘀血内阻络脉,使清窍不利,不通则痛,症见头痛剧烈,痛如锥刺,治宜活血通窍,方用通窍活血汤;若脾虚中州失运,不能散津布液,聚为痰湿,经行脾气益虚,升降失司,浊邪上扰清窍,症见头重昏痛,胸闷泛恶、治宜化痰降浊,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寒水冷

    指肺肾虚寒。肺属金,肾属水。生理上互相资生,病理上互相影响。两脏虚寒,临床表现为咳嗽,吐痰稀白,喘促,畏寒肢冷,腰膝冷,浮肿。

  • 金菊

    见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。为万寿菊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唇风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又名唇瞤、唇颤动,本病多因胃经湿热,外感风邪,风热相搏而成。多发于下唇。初起红肿发痒,继则破裂流水,痛如火燎;如风盛过燥,则口唇干裂脱屑,状若无皮,日久口唇瞤动不止。治疗:初

  • 内虚

    指形体瘦弱似病而脉象正常者。《注解伤寒论·平脉法》:“人病脉不病,名曰内虚,以无谷神,虽困无害。”

  • 将军之官

    即肝。肝主谋虑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肝者,将军之官,谋虑出焉。”以将军之深谋熟虑、勇敢刚决为比喻,故称。急躁善怒或恐惧胆怯,与肝失却正常功能有关。

  • 雷敩(xiào 效)

    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宋代药学家。擅长于药物的炮炙方法,著有《雷公炮炙论》,此书专论中药炮炙,并详述炮炙过程中的宜忌,对祖国药物学的发展,有较大的贡献。原书已佚,其内容散见于后代本草书中。

  • 脓窝疮

    病名。一种化脓性皮肤病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由湿热二气交感,蕴蒸皮肤而成;或因先患湿疹、痱子,复经搔痒磨擦,破伤感染所致。好发于颜面、手臂、小腿等处。初起红斑或小水疱,旋即变成黄豆大水疱,渐成脓疱。疮

  • 少阴郄

    见阴郄条。

  • 血寒经迟

    见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》。即血寒经行后期。详该条。

  • 接脊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太平圣惠方》。别名接骨。位于背部中线,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凹陷处。主治小儿痢疾,脱肛,癫痫,消化不良等。斜刺0.5~1寸。艾炷灸1~3壮;或艾条灸5~10分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