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洋蓍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两足有寒冷的感觉。多由阳气虚弱,阴寒下盛所致。《素问·解精微论》:“阴并于下,则足寒,足寒则胀也。”《素问识》卷八:“阳气不降,阴气不升,故上为目无所见,而下为足寒。”
书名。3卷。清·何元长、何书田、何鸿舫撰,陆锦燧等选。刊于1918年。陆氏选录清代江苏青浦何姓三世医案。其中以何书田医案叙述病源、病状较为详尽,治法切于实用。
经穴名。代号GB15。《针灸甲乙经》名临泣;《圣济总录》名目临泣;《针灸资生经》名头临泣。属足少阳胆经。足太阳、足少阳、阳维之会。位于眉中直上入发际0.5寸,正视时与瞳孔相直;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
病名。即伤食泻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泄泻源流》:“食泄,脉弦紧,腹痛则泄,泄后痛减。”详伤食泻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美人蕉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即痔疮和肛瘘的合称。明·方贤《奇效良方》卷五十一:“初生肛边成,不破者曰痔,破溃而出脓血、黄水浸淫淋漓而久不止者曰瘘也。”
名词。出汉·马王堆医书《天下至道谈》。即玉门或曰阴户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尔雅》。又名大脖子、瘿气。《说文》:“瘿,颈瘤也。”瘿瘤的名目较多,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二五有五瘿,即石瘿、泥瘿、劳瘿、忧瘿、气瘿。发病与水土因素有关,或忧思郁怒,肝郁不舒,脾失健运而致气滞痰凝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即姜黄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