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肝虚证

肝虚证

证名。指肝虚所出现的证候。《脉经》卷二:“肝虚,……病苦胁下坚,寒热腹满,不欲饮食,腹胀,悒悒不乐,妇人月经不利,腰腹痛。”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一:“肝虚之状,其病面青,善洁善怒,脐左有动气,按之牢若痛,不欲饮食,悒悒不乐,恐惕如人将捕之。”《本草经疏》:“肝虚十证。胸胁痛,属肝血虚肝气实,因而上逆;转筋血虚;目光短,属肝血虚,有热兼肾水真阴不足;目翳,属肝热,兼肾水不足亡血过多,角弓反张,属肝血虚有热;少腹连阴作痛,按之则止,属足厥阴经血虚;偏头痛,属血虚,肝象有热,不急治之,久必损目;目黑暗眩晕,属血虚,兼肾水真阴不足;肥气属气血两虚,肝气不和逆气瘀血相并而成。”方用沉香煎丸、荜拨丸等。参见肝病肝虚寒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七椎

    指第七胸椎。《素问·刺热篇》:“七椎下间主肾热。”

  • 紫上黄苔干燥舌

    全舌紫色,舌中有黄燥苔。多因脾胃脏腑素热,或嗜酒积热,或燥火内盛,或误服温补药所致,均属里实热证,宜攻下泄热。若有表证,宜解表通里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
  • 生药库大使

    明代官名。为生药库之最高官职,主管该库事务。参见生药库条。

  • 皂角丸

    ①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六方。皂角、枳壳、羌活、桑白皮、槟榔、制杏仁、麻仁、防风、白芷、陈皮各等分。为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五丸,温水或蜜汤吞下。治风秘。②《奇效良方》卷二十九方。炙皂角子、枳壳(

  • 外壅

    指病邪壅塞在体表。《素问·刺要论》:“刺有浅深,各至其理,无过其道;过之则内伤,不及则外壅,壅则邪从之。”

  • 翰林医官院直院

    宋代医官职称。系翰林医官院之中级医官,共设4名,辅助院使副使掌管院内事务。

  • 心包络经

    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简称。详该条。

  • 黄果皮

    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橙皮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产后疮疡治法

    见《外科启玄》卷二。妇女分娩之后,多气血亏虚,若患疮疡,宜内托之法扶正驱邪,使营卫通行,毒邪消散为妥。

  • 打马过天门

    小儿推拿方法。即打马过天河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