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儿科常见疾病之一。即惊厥。以搐、搦、掣、颤、反、引、窜、视等八个主要证候为其特征。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,7岁以上的则逐渐减少,年龄越小,发病率越高。病情变化极快,多危及生命。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
①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一册方。黄连二钱,黄柏、栀子、玄参各一钱,黄芩、知母各一钱五分,石膏三钱,甘草七分。水煎服。治伤暑发热。②见《伤寒总病论》卷五。即石膏汤第一方,见石膏汤条。
气功学专著。清·柳华阳撰。此书在乾隆庚戌(1790年)撰成,并示无霞道人高双景。全书分二十章,专言小周天功夫。内容包括:炼丹、正道浅说、炼己真论、小周天药物直论、小周天鼎器直论、风火经、效验说、总说、
《马培之外科医案》方。炙鳖甲、秦艽、黄柏、炙龟板、地龙、石斛、独活、赤芍药、川牛膝、当归、革薢、薏苡仁、桑枝。水煎服。治鹤膝肿热日久,夜间痛甚者。
指婴儿在生长过程中,或有身热、脉乱、汗出等症,而身无大病者。此说始于西晋·王叔和,隋唐医家,日相传演,其说益繁。《诸病源候论·小儿杂病诸候》:“小儿变蒸者,以长气血也。”《千金要方》:“凡小儿自生三十
①指羊水,即养胎之水。②指胎水肿满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:“妊娠亦有身肿满,心腹急胀者,名曰胎水。”
①指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个方位。《灵枢·九宫八风》:“太一居五宫之日,病风折杵木,扬沙石。②指中央土位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所谓邪气化日也,灾五宫。”亦即胜复之邪,损害所及的方位是中央。③指藏精
证名。为疠风兼证。出《疠疡机要》上卷。因血虚内热而涩滞,宜生血润燥,内服四物汤加麦冬、天冬、五味子;因燥热之药而致者,用四物汤加连翘、甘草以生血清热;因大肠燥热,大便不通者,宜猪胆汁导之。
病证名。《证治汇补·恶寒章》:“伤食恶寒,由饮食过度,宿食内停,或食冷物所致。脉必沉滑,恶心头痛,饱闷咽酸。宜从消导,食化而寒自己。”参见恶寒、伤食条。
证名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二。即食喘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