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神灸经纶》。即颊车。见该条。
药物学著作。8卷(又有12卷本,内容相同)。清·沈李龙撰。刊于1691年。卷首为本草图。沈氏将药物分为水、火、谷、菜、果、鳞、介、禽、兽等10部,收集药物220种,采辑《本草纲目》及有关食疗本草类著作
【介绍】:见吴谦条。
又称腥臊气。病者的痰液、汗液、白带、粪便等分泌物或排泄物所发出的特殊臊臭气味。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即苘麻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元代营养学医家。蒙族。曾任饮膳太医。1314~1320年(延祐年间)主管宫庭饮食,药物补益等工作。积十余年的经验,集诸家本草、名医方术、谷肉果菜等有关补益的内容,于1330年(天历三年)编成
指人体头面部的孔窍,眼、耳、口、鼻等。头面为诸阳之会,故称。马莳《灵枢註》:“七窍者,阳窍也。”参见七窍条。
出《圣济总录》。为紫葳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三部九候诊法诊脉部位之一。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动脉。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神门绝,死不治。”
古刺法名。五节刺之一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解惑者,尽知调阴阳,补泻有余不足,相倾移也。”指对于病情复杂的疾患,“颠倒无常,甚于迷惑”,应从调和阴阳入手,“泻其有余,补其不足”,使“阴阳平复”。“用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