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叶氏医案存真条。
病证名。又名疳蚀疮。指承浆部位成片赤烂。清·吴溶堂《保婴易知录》:“生于唇下,或小儿赤烂,用甑盖上炊流汁涂之,重者以青蛤散涂之。”
证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风病诸候》。即半身不遂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即虎口疔。见该条。
病名。见戴武承《女科指南集》。狂者,狂乱而无一定;越者,乖越礼法,而失常度。指产后精神病。多因产后败血冲心,或素有痰郁,产后失血,心火旺盛,火动痰凝心窍所致。若败血冲心,心无所主,症见喜笑,妄行不休,
见臂间条。
药物剂型之一。把药物研成极细粉末,加适当粘合剂制成纺锤、圆锥、长方等不同形状的固体制剂。内服时可将锭捣碎,温开水送服。外用时可用水、或醋、或麻油等磨或捣碎成粉调匀涂患处。如紫金锭等。
为绘有人体经脉经穴的图象或挂图。此类图象,在唐代以前已有多种流传,均佚。现存近代的明堂图有题为元·滑寿撰,明·吴昆校,清·魏玉麟重刻的一种,共4幅木板刻印挂图。
病名。痟通“消”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六。即消渴,详该条。
见肘后备急方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