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五运三气。详该条。
书名。2卷。清代作品。撰人不详。刊于1838年。本书根据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分节论述该经脉的循行、主病、经脉、循行图,及各经所用药物。论述简明。
经外奇穴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九曲中府:在旁廷(疰市),下三寸,刺入五分,灸三十壮,主恶风邪气遁尸,内有瘀血。”位于腋中线上,当第七肋间直下3寸处。主治胸胁疼痛,腹痛等。斜刺0.3~0.5寸。艾炷灸3~
【介绍】:清医家。字亮工。金陵(今江苏南凉)人。博学多才,隐于医,于临证各科均有研究。就聘于滁守石公署中十余年。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,余杭医生朱子升曾到公署种痘,效果良好,然朱氏秘术不传。数年后
经穴名。代号SI17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属手太阳小肠经。位于颈侧,下颌角后方,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。布有耳大神经前支,面神经颈支,深层为交感神经链,前为颈外静脉,深层有颈内动、静脉。主治耳鸣,耳聋,咽
病名。清·金德鉴《喉科枕秘》卷一:“此症因久积热毒于心而起。舌肿舌白,如木舌相似,但木舌小硬,此肿而白……,肿甚刺金津玉液,出血……。日久脓成,左右挑放舌出黑血,刺治不转色,舌卷不能言,并舌硬者死。”
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为龙葵之别名,详该条。
①常见的二十八种脉象。即:浮、沉、迟、数、滑、、虚、实、长、短、洪、微、紧、缓、弦、芤、革、牢、濡、弱、散、细、伏、动、促、结、代、大(一作疾)。②二十八条经脉。《灵枢·五十营》:“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
见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(天津方)。川贝母、橘红各12克,羌活、生地黄、木通、大青叶、荆芥穗、桔梗、前胡、西河柳、赤芍药、天南星(制)、玄参各9克,钩藤、半夏(制)、枳壳(麸炒)各9克,薄荷、葛根、天
病证名。见清·王实颖《广嗣五种备要》。多因产后失血,肝血不足或情志不遂所致。症见胸膈不舒,多怒等。治宜生化汤去桃仁加木香末二分。若轻产重气,偏用香附、乌药、枳壳之类,则元气反损,满闷益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