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虚劳吐血

虚劳吐血

病证名。见《千金要方》卷十二。指由五脏虚损导致的吐血。如心经阴虚,火盛动血,证见虚烦不眠,怔忡健忘,神气不安者,宜滋阴降火,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。若心阳不收,汗出惊悸,以及心火不下交于肾,而见梦遗溺赤等症,用上二方如龙骨牡蛎枣仁莲心浮小麦等;心经火虚不能生血,兼见瘦削悸怯,六脉细弱者,宜补脾胃,养心神,用人参养营汤。又如思虑伤脾,不能摄血,兼见健忘怔忡,惊悸盗汗嗜卧少食,大便不调者,宜健脾养心,益气补血归脾汤统治之。兼发热丹皮、山栀;兼肺气燥者加麦冬、五味;兼胀满而水谷不健运者加陈皮、煨姜。或加阿胶以滋血,或加柴胡贝母解郁脾阴虚,脉数身热咽痛声哑,则用养真汤脾阳不旺,不能磨化水谷,则用香砂六君汤等;肝阴虚,吐血兼见虚烦不寐骨蒸梦遗等,宜滋养肝血,清热除烦,用四物汤加枣仁、知母、牡蛎、阿胶之属;肾水不足虚火灼肺,吐血喘咳,足痿骨蒸,痰血痨瘵,宜滋补肾阴,用地黄汤左归饮等。如足痿、骨蒸,用大补阴丸滋阴潜阳;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上热下寒,吐血兼见头晕腰痛,肿喘癃闭者,用肾气丸,从阴化阳,补火济水;肺虚津竭,络脉燥损,血随气上,宜用辛字润肺膏以滋肺中阴液,或用地魄汤生脉散等方(见《血证论》)。参见内伤吐血、吐血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拇指寸

    指寸法之一。以拇指屈侧指节横纹两端间距离为1寸量取穴位,故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。”适用于四肢部取穴。

  • 济世良方补遗

    参见济世良方合编条。

  • 甘李根汤

    《杂病源流犀烛·奇经八脉门》卷十一方。李根皮五钱,桂枝一钱半,当归、白芍药、茯苓、黄芩各一钱,半夏、甘草各五分,生姜三片。水煎服。治冲气犯心,烦热,身上浮冷,热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

  • 癖嗜

    病因之一。指饮食方面积久成习的不良嗜好。如长期饮酒的人易患酒癖。

  • 肺气不利

    指肺气肃降和通调水道的功能障碍的病机。肺主一身之气而通调水道,如由于某种因素引起肺气不利,除出现咳嗽鼻塞气逆症状外,还可影响水液的运行和输布,致小便不利,出现浮肿、喘咳等。治须溯本寻源,结合利气、降气

  • 五色灵药

    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卷六十二方。食盐五钱,黑铅六钱,枯白矾、枯皂矾、水银、火硝各二两。先将盐、铅熔化,入水银结成砂子另化,二矾、火硝同炒干研细,合已制好的铅汞砂子于一处细研,以不见银星为度,入罐

  • 乌贼丸

    见《医学入门》卷七。即四乌鲗骨一芦茹九,见该条。

  • 产后言语含糊

    病证名。见周丹忱《胎产指南》。因产失血太多,心血虚弱,故舌萎卷缩。治宜滋阴养心。方用生脉散合四物汤。

  • 中阳不振

    指中焦脾胃阳气虚弱,消化机能不振的病机。主要证候有胃纳呆滞、食少不化、呕吐、泄泻、四肢清冷、怠倦、面色萎黄、头晕、唇淡,舌胖嫩,苔厚浊,脉虚大等。治宜补中益气,醒脾暖胃。

  • 易水学派

    金元时代医学上的一个学术派别。其代表人物为张元素,因张氏家居易水(今河北易县)故名。该学派重视致病的内因,具有创新思想,认为“运气不齐,古今异轨,古方今病不相能也。”反对泥于古方。后由著名医家李杲加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