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六淫门》卷十四。即竹沥达痰丸,见该条。
挛证之一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详挛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原机启微》。指黑睛所生条状白翳细如丝缕。参见翳条。
位于外耳道以外的全部耳壳的统称。由软骨及皮肤构成。又名耳壳。参见耳条。
【生卒】:1185~1249【介绍】:宋代法医学家。字惠父。建阳(今福建建阳)人。幼年随同乡吴稚(朱熹的弟子)学习,受到唯心主义理学的影响。二十岁入太学,1217年(嘉定十年)中进士,先后任赣州主簿、
病名。耵,耳垢也。《仁斋直指方》:“人耳间有津液,轻则不能为害。若风热搏之,津液结纽或核塞耳。亦令暴聋,为之耵耳。”即今之耵聍栓塞。宜取出之,或滴耳油润后取出。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莙送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疡医证治准绳条。
病名。又名痛痹、骨痹。《灵枢·贼风》:“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,藏于血脉之中,……腠理闭而不通,其开而遇风寒,则血气凝结,与故邪相袭,则为寒痹。”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寒痹者,四肢挛痛,关节浮肿。”《症因
即小儿推拿,见陈氏《小儿按摩经》,详见小儿推拿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