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蛔结痧

蛔结痧

痧证之一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痧胀源流》:“蛔结痧,痧毒攻胃故蛔死,入于大肠与宿粪相结,腹中大痛,是为蛔结。又有痧毒入胃,胃必热胀之极,蛔不能存,因而上涌,乘吐而出;或蛔结腹痛,不大便,或入大肠由大便而出。与伤寒吐蛔,伏阴在内者不同。法当清其痧胀为主,先用刮放,后服药。”宜细辛大黄丸大黄丸等。”参见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入地老鼠

    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紫茉莉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断针

    即折针。见该条。

  • 手太阴之正

    出《灵枢·经别》。即手太阴经别。详该条。

  • 出《串雅内编》。走方医把药性上行的叫做顶。顶药多吐。例如皂矾顶,治风痰上涌而昏倒,用皂荚末、生矾末、腻粉作散剂,水调一钱服下即吐。(腻粉有二种:一为汞粉,一为铅粉,均有毒,宜慎用)

  • 泻脾大黄汤

    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四方。大黄(微炒)、炙甘草、黄芩、麦门冬(去心)各一两,枳壳(麸炒)、半夏(汤洗去滑)、陈皮、前胡各半两,赤茯苓三分。为粗末,每服三钱匕,加生姜(枣大)一块,水煎,去渣服。治脾实胸中

  • 水谷廓

    眼科八廓之一。即地廓。《医宗金鉴·眼科心法要诀》:“水谷廓即地廓,地廓属脾,脾与胃为表里,胃纳水谷,故又名焉。”

  • 肺虚自汗

    自汗证之一。见《医略六书·杂病证治》。因肺气虚而表不固所致。症见自汗,咳嗽,气喘,乏力等。治宜补肺以固其皮毛,选用黄芪六一汤、玉屏风散、生脉散等方。参自汗条。

  • 产婆

    见《卫生家宝产科备要》。又称稳婆。古代对接生员的称呼。

  • 中丹田

    气功的一个意守部位。《修真秘诀》:“心为绛宫中丹田”,所指为心前区的位置。一说中丹田为心下脐上脾宫正位或脐中。参丹田条。

  • 湿热内蕴

    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及肝胆。湿为重浊粘滞之邪,阻碍气机,与热邪相合,则湿热交困。热因湿阻而难解,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。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、午后热高、身重疲乏、神志昏沉、胸脘痞满、不思饮食、大便粘腻不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