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羊踯躅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謇,通作蹇(《韻会》)。《易经》注:“謇,难也。”“口吃难于言也。”(《广雅注》)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:“人之五藏六府,禀四时五行之气,阴阳相扶,刚柔相生,若阴阳和平,气血调适,则言语无滞,
【介绍】:战国时医家。扁鹊的弟子,详见子阳条。
见《草药手册》。为白及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花叶矮沱沱之别名,详该条。
古病名。清·曾懿《妇科良方》:“产后小儿生下失血过多,遂遗下一物,如脂膜状,乃气血素亏,产前劳伤,肝之脂膜,随血崩堕,名曰肝萎。治宜大补气血,略加升提之品。”类似胎膜残留。
出《痘疹心传必效良方》。即痘疮见形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啮者,咬也。系指自咬其舌。《灵枢·口问》:“少阴气至则啮舌,少阳气至则啮颊,阳明气至则啮唇矣。”《黄帝内经灵枢集注》:“齿者,肾气之所生也,少阴之脉挟舌本,少阳之脉循于颊,阳明之脉,挟口环唇下
【介绍】:见朱权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陈氏秘传》。指患肢短缩。髋关节后脱位证候之一。详胯骨出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