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蛴螬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指本经罹病而取用他经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。或称他经选穴法。如足阳明胃经的胃痛,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;任脉为病的崩漏,取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等。
即喷嚏。偶因吸入带刺激性气体而发生的一过性喷嚏,属正常生理现象,为阳气和利,抗御外邪的防御性反应。《灵枢·口问》:“阳气和利,满于心,出于鼻,故为嚏。”经常性的喷嚏不已,且伴见清涕频流者,则属病态,为
《金匮要略》方。甘草二两,桔梗三两,生姜一两,大枣十枚。水煎,分二次服。治内痈,脓从呕出(原书有方无治证,该治证根据《张氏医通》补入)。
黄病二十八候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十二:“脾脏中风,风与瘀热相搏,故令身体发黄,额上黑,微汗出,手足中热,薄暮发,膀胱急,四支烦,小便自利,名为劳黄。”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:“劳黄者,四肢无力,骨节
即腋窝。《伤科补要》:“腋者,肩之下胁之上际,俗名肐(胳)肢窝。”
病名。指伏暑之发于霜降后立冬前者。《重订广温热论·湿火之症治》:“至于秋暑,由夏令吸收之暑气,与湿气蕴伏膜原,至秋后而发者是也。……发于处暑以后者,名曰伏暑,病尚易治;发于霜降后立冬前者,名曰伏暑晚发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云樵。神泉(今广东惠来南)人。汇集群书,辑成《保产金丹》一书,4卷,论述胎前产后摄养之法。
丛书。清·邹汉璜撰于1840年。此系稿本,内容有作者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和临床经验总结。包括《素灵杂解》、《难经解》、《伤寒卒病论笺》、《伤寒翼》、《金匮要略解》、《寒疫论》、《千金方摘抄》及《疮疡》共八
见医药丛书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