痧证之一。《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·热痧》:“此系外受热邪,发热狂躁,一周时不治则死。治法:用三指拍曲池穴,拍出紫黯块,刺出微血;用香油钱刮两臂臑穴,余同上寒痧症各穴,服绿豆清汁碗半而愈。”参见痧、阳痧、
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岗松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外科启玄》卷二。婴孩气血未充,筋骨未坚,脾胃脆弱,若患痈疽,宜用内托、内疏和缓之药,不可用峻猛之剂。
病名。见王芳林《临床实用痔漏学》。又名恶漏。症为肛周及臀部两侧肌肉黑硬,结块如鸡蛋大小,疼痛,常有多数漏管。甚者臀部软组织坏死。系肛漏并发特异性感染所致。治宜先服大剂清热解毒药,后择期手术,配合脱管锭
指中医的古典著作。①《汉书艺文志·方技略》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216卷,称为医经,即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黄帝外经》、《扁鹊内经》、《扁鹊外经》、《白氏内经》、《白氏外经》和《旁篇》。②后世有称《黄帝内经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羊角扭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红药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七:“血攻痔即血出。”指痔核出血明显者。参见内痔条。
病名。指疔之一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又名钉节天蛇,病蛇节、病茧、手指节发、蛀节疔。指疔生于手指中节,绕指俱肿者。证治见指疔条。
病名。出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十五。亦名胎水、胎间水气。指妇女妊娠五、六个月后,因脾气虚弱,运化失常,胞中蓄水,泛溢周身,以致遍身肿满,腹大异常,胸膈满闷,甚则喘不得卧的病证。相当于羊水过多症。宜健脾行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