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医疗福利设施。创立于1249年(淳祐九年),据载系专为收养被遗弃的婴幼儿。局内有药局,并为贫病者医治。
【介绍】:南宋人。生平不详。撰有《拾遗候用深灵玄录》5卷,佚。
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,认为阳热的病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阴寒的病证,有如夏热转变为秋凉冬寒。一般由热转寒多因正气耗伤,属病情逆转。如热性病热极伤阴,阴竭而至阳脱,出现四肢厥冷、大汗淋漓、脉微欲绝的亡阳证
病证名。出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九。指下疳生于阴茎上者。
病名。《重辑烂喉痧辑要》:“栏喉痧一症,发于冬春之际,不分老幼,遍相传染。发则燥热烦渴,密桃红,宛如锦纹,疼痛肿烂,一团火热内燃。”即烂喉痧。详该条。
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方。滑石30克,甘草6克,连翘、蝉蜕(去足)9克,白芍药各12克。水煎服。治感冒久在太阳,致热蓄膀胱,小便赤涩,或因小便秘,而大便滑泻;兼治温病初得,憎寒壮热,舌苔灰色滑腻者。若滑泻
【生卒】:约九世纪初【介绍】:唐代人。根据民间传说,撰《何首乌传》1卷。
病名。《疡医准绳》卷四:“胫疽,发于胫名曰兔啮。”即附骨疽。详该条。
指药物的气味性能不甚猛烈者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。”
见伤寒温疫条辨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