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见《备急千金要方·诸风》。多因风寒湿邪外袭,或痰火壅塞经络所致。疼痛部位有固定与游走的不同。《诸病源候论·四肢痛无常处候》:“四肢痛无常处者,手足支节皆卒然而痛,不在一处,其痛处不肿,色亦不异,
出《灵枢·卫气》。即背俞穴。详该条。
指风和燥相结合,多感于秋燥时令。临床表现为头痛、发热、恶寒无汗、鼻塞、唇燥、咽干、干咳、胸胁痛、皮肤干涩,舌苔白薄而干,脉浮涩等。治宜润燥清肺,兼以疏风。
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古羊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郎简条。
出《三国志·方技传》。即小产。详该条。
即泪堂。详该条。
见《陆川本草》。为走马胎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土人参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砭石。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:“镵石、针艾治其外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