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.《本经逢原》。即芦叶,详该条。
气功术语。原为佛教用语。指在练功过程中,片面强调和有意追求某种现象,是用意时要避免的主要倾向。执,原指固执于事物;着,为心情缠绵于事物而不离之妄情,其义相同。气功中的执着有时也是着意、着想的总称。“着
出《金匮要略·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》。即小产,详该条。
指正气虚兼寒(多以内寒为主)的证候。主要表现为面黄少华、食欲不振、口泛清涎、形寒怕冷、脘腹胀痛、得热则舒、妇女带下清稀、腰背痠重、小便清长、大便稀薄,舌淡苔白,脉沉迟缓弱。治当以温阳补虚为主。
《外台秘要》卷九方。苏子一升,半夏(洗)四两,桂心、炙甘草、人参各一两,陈皮、干姜、茯苓各三两。水煎,分三次服。治气上迫满,或气不通,烦闷喘呕。若虚热,去干姜,用生姜六两,并加黄芩二两。
证名。出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。指腰脊疼痛似折的症象。因督脉属肾贯脊,肾虚则督脉懈弛,腰脊疼痛如折。治宜温补肾督、理气活血等法。参见脊痛条。
【介绍】:三国时期吴国医生。字君异。据古书载,他治病不取报酬,只求被治愈者在其门前种杏树,日久杏树成林。后世称颂医家为“杏林春暖”、“誉满杏林”,来源于此。
证名。见《银海精微》。指眼觉沙涩,有异物感。又名碜涩、瘾涩。多由风热、肝火、阴虚火旺或异物入目所致。症见眼内沙涩外,多伴有羞明流泪,红赤痒痛等。常见于外障眼病。宜结合眼及全身证候辨证施治,分别选用祛风
证名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二。即食喘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丁同“疔”,火丁为十三丁之一,状如汤火烧灼,疮头黑靥,四边有皰浆,又如赤粟米,治见疔疮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