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由肌痹发展而成。亦有称为肌痹者。《素问·痹论》:“脾痹者,四支解堕,发咳呕汁,上为大塞。”《圣济总录·脾痹》:“肌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脾,是为脾痹。”《症因脉治·脾痹》:“脾痹之症,即肌痹也
病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三。为生于肛门齿线以下的痔。一般无痛感,多不出血,局部有肿核突起,日久皮瓣赘生,肛门部有异物感,炎症时疼痛明显。分血栓性外痔、赘皮外痔、静脉曲张性外痔及炎性外痔四种。以外治为
指与脏、腑、气、血、筋、脉、骨、髓八者有较密切关系的八个穴位。详八会条。
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为苹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大全》,又作容主。即上关,见该条。
见疡医证治准绳条。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三。即分娩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痃的别称。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四十九。详痃条。
出《瀛崖胜览》。即冬瓜,详该条。
方书名。又名《济世全生指迷方》。3卷。宋·王贶撰于12世纪初。明代以后原书失传。今本4卷,系编《四库全书》时自《永乐大典》辑出后改编而成。卷1为诊脉法;卷2~4为寒证、热证、风湿、疟疾、痹证、劳伤等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