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大一枝箭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舒诏条。
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救必应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指位于丹田处的痈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二十八:“丹田隐隐而痛者,三瞧疽也。上肉微起者,三膲痈也。”由湿热遇寒凝结而成。证为寒热往来,二便秘涩。治法见小肠痈条。
推拿手法名。出《千金要方·养性》。用拳或手掌尺侧部有节奏地击打治疗部位,用力较击法轻。一般用双手交替起落捶击。《石室秘录·摩治法》:“手足疼痛者……轻轻捶之千数,觉两足少快……。”
经穴名。代号ST1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鼷穴、面髎、谿穴。属足阳明胃经。阳蹻、任脉、足阳明之会。位于眶下缘与眼球之间,正视时直对瞳孔。布有眶下神经分支,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,并有眶下动、静脉分支
【介绍】:金代医家。号瑞泉野叟。盱眙人。著有《伤寒心要》一书。
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为石斛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眼的部位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乌珠属肝。即黑睛。详该条。
见《闽东本草》。为山矾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