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医统大全》卷二十七方。炒苏子、煨诃子、炒莱菔子、炒杏仁、人参各一钱,木香五分,青皮、炙甘草各二钱。为粗末,分二次,每次加生姜三片,水煎服。治膈噎上气咳逆。
指脾胃两经俱虚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,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。病苦胃中如空状,少气不足以息,四肢逆寒,泄注不已,名曰脾胃俱虚也。”
出《本草拾遗》。为扶芳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书名。1卷。清·曹心怡撰。刊于1890年。本书论述喉痧(即猩红热)一病的源流、病因、病证、脉象、治法、禁忌等,并附若干治疗方剂。有独到之处,现有《中国医学大成》(附增眉注)本。
《痧胀玉衡》卷下方。又名十五号明夷方。细辛、大黄、枳实、厚朴、麻仁、青皮、桃仁(去皮尖)各等分。为细末,水泛为丸,每服一至三钱,淡姜汤稍冷送下。治痧,大便干结,气血不通,烦闷壅盛而昏沉者。
见《闽东本草》。为荠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①指肺热传肾所致骨强筋柔,肢体举动无力的疾患。《素问·气厥论》:“肺移热于肾,传为柔痓。”王冰注:“柔,谓筋柔而无力。痓,谓骨痓而不随。气骨皆热,髓不内充,故骨痓强而不举,筋柔缓而无力也。”②即
眼的五轮之一。见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。又名冰轮。《银海精微》:“肾属水,曰水轮,在眼为瞳人。”即瞳神。其疾患多与肾、膀胱有关。详瞳神条。
病名。由筋痹发展而成。亦有称为筋痹者。《素问·痹论》:“肝痹者,夜卧则惊,多饮数小便,上为引如怀。”《圣济总录·诸痹》:“肝痹。……肝之合,筋也。故筋痹不已,复感于邪,则舍于肝也。”《症因脉治·肝痹》
见《广西药用植物名录》。为紫金牛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