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风惊悸

风惊悸

病证名。指心悸心气不足而风邪乘袭所致者。《诸病源候论·风病诸候》:“风惊悸者,由体虚,心气不足,心之府为风邪所乘,或恐惧忧迫,令心气虚,亦受于风邪。风邪搏于心,则惊不自安。惊不已,则悸动不定。其状,目睛不转而不能呼。诊其脉,动而弱者,惊悸也。”宜用镇心丸定心防风散等方(见《圣济总录》卷十四)。参见惊悸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温疫析疑

    书名。4卷。清·唐毓厚撰。刊于1878年。作者认为“温、疫本属两途,只因习俗并称,以致疑义不明”(见本书凡例),遂广集诸家学说,参以己见撰成本书。唐氏将温、疫病证大致分为伏气、岁气、时疫、疫毒四门;兼

  • 五虚

    五脏精气虚损的综合证候。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:“脉细、皮寒、气少、泄利前后、饮食不入,此谓五虚。……浆粥入胃,泄注止,则虚者活。”张志聪注:“脉细,心气虚也。皮寒,肺气虚也。肝主春生之气;气少,肝气虚

  • 潜趾

    病名。又称嵌甲。多由指甲损伤、鞋窄、夹脚等原因所致。症为趾甲嵌于甲沟内,有程度不同的疼痛。分硬潜指、软潜趾两类。若局部感染可形成潜指炎(甲沟炎)。治宜手术修去嵌入的趾甲。

  • 白蒂梅

    出《本草品汇精要》。为杨梅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许洪

    【介绍】:南宋医家。曾任太医局助教,并差充四川总领所检察惠民局。嘉定元年(1208)为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作序,并编次《指南总论》3卷,附于书后(原在卷首),简述药物合和、炮制及几十种病证、治法及用药

  • 阴蚀

    病名。出《神农本草经》石硫黄条。亦名阴中生疮、阴疮、阴、、阴蚀疮等。病因情志郁火,损伤肝脾,湿热下注,郁蒸生虫,虫蚀阴中所致。症见阴部溃烂,形成溃疡,脓血淋漓,或痛或痒,肿胀坠痛,多伴有赤白带下等。治

  • 冷心痛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三。指因寒所致的心痛。症见心痛绵绵不休,喜暖喜按,肢冷,溺清不渴,脉迟微细。治宜温化为主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心病源流》:“外受寒,当温散;内受寒,当温利;久则寒必郁,当疏解

  • 锋针

    针具名。九针之一。亦称三棱针。《灵枢·九针论》:“锋针,取法于絮针。筩其身,锋其末,长一寸六分,主痈热出血。”又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锋针者,刃三隅,以发痼疾。”是一种体呈圆柱,针尖锋利,三面有刃的

  • 踝骨

    骨骼部位名。①内踝、外踝的统称。②指桡骨茎突。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:“腕者,……当外侧之骨,名曰高骨,一名锐骨,亦名踝骨。”

  • 伤肝疬

    病名。《疬科全书》:“忧郁内伤,初则经水不调,久而致闭不通,阴火上炎,皆能生疬,凝结不消,此名伤肝疬。”妇女较多见。宜舒肝解郁,服加减逍遥散;如见心脾血亏者用加减归脾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