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中暑

中暑

病名。①指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。见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二。症见突然闷倒,昏不知人,或身热烦躁气喘不语,牙关微紧,或口开齿燥,大汗或无汗,脉虚数,甚者昏迷不醒,四肢抽搐。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,法当清暑、解热、开窍,方用辟瘟丹、消暑丸灌服,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。并可配用针刺、刮痧、冰水擦浴等法。元气不足者,当调补元气为主,少佐解暑。一名中暍中热。详暑病暑厥、暑癎等条。②指暑风。《医碥》卷一:“中暑,或名暑风,以与中风相似也。”参见暑风条。③指阴暑。《时病论·中暑》:“洁古曰:静而得之为中暑。东垣曰:避暑乘凉得之者,名曰中暑。其实二说皆是阴暑之证……”详阴暑条。④指暑日受寒,腹痛吐泻者。《六因条辨》上卷:“暑热相逼,好食生冷,不禁房欲,遂至肾阳内歉,腠理不密,寒凉暑湿,乘虚直入,顷刻胸腹闷痛,肢逆汗冷,吐泻交作。此无论动静,而即为中暑也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腰围

    在脐水平线绕身一周的长度。《灵枢·骨度》:“腰围四尺二寸。”

  • 田字草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苹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肾合膀胱

    脏腑相合之一。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联系及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互为表里。膀胱是水液归注之腑,主排小便,属阳;肾为水脏,主津液,开窍于二阴,属阴。膀胱的排尿,要靠肾气的气化开合作用。肾阳虚,气化无权,即影响

  • 中毒性肺炎

    小儿肺炎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。临床表现起病急骤,来势凶猛,高热,嗜睡,昏迷,惊厥,循环及呼吸衰竭等。其病机为气分热炽,灼肺伤津,进而热入营血,扰及心神。若正不胜邪,则现阳气衰竭等症。气分热炽者,宜平喘

  • 膏肓病

    病证名。①指危重病证。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。”膏肓部位有指为膈中者。《外台秘要·五膈》:“膈中之患,名曰膏肓。”②指劳嗽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咳

  • 卧不安

    证名。①睡眠不安之症。《医学心悟》卷二:“经云:胃不和则卧不安。”②指不能平卧之症。《素问·逆调论》:“不得卧而息有音者,是阳明之逆也。”详见不寐条。本证可见胃肠神经官能症、胃炎、溃疡病等疾患伴发的失

  • 油肿赤硫丹

    病名。出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六。即五色丹。见该条。

  • 即按摩。详该条。

  • 粉瘤

    ①即脂瘤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七十二。详该条。②指生于面部的胶瘤。见《儒门事亲》卷八。详胶瘤条。

  • 眼寒

    证名。指眼部畏惧风寒。《素问·风论》:“风入系头,则为目风眼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