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以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配合,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的方法。如肺经有病取本经的原穴太渊,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等。因本法以取本经的原穴为主,表里经的络穴为配(客),故又称主客配穴法。其具体配用见
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名医郝允之子,博陵(今河北省定县、蠡县一带)人。继承父业,精通医学。
病名。指外伤引起经络气血损伤的病证。见《圣济总录·伤折门》卷一百四十四。多因跌打、碰撞伤及经络所致。伤后轻者脉道不畅,气机不顺,血流受阻,局部轻度肿痛;重者脉道破裂,血离经脉,或瘀留体内,气机受阻,或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石蕊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指伤寒六经病所见之渴症。《卫生宝鉴》卷十二:“辨六经渴并治法。太阳渴,脉浮无汗者,五苓、滑石之类。阳明渴,脉长有汗者,白虎、凉膈之类。少阳渴,脉弦而呕者,小柴胡加瓜蒌根也。太阴渴,脉细不欲饮水,纵饮唯
病名。《经效产宝》:“有因产损血气,血气虚则挟热,热搏于血,血即流渗于胞中,故血随小便出。”治宜清热利小便。用瞿麦、黄芩、冬葵子、通草、大枣、车前子。
见《陆川本草》。即犁头尖,详该条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黄连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药物学大成》。为番泻叶之简称,详该条。
将全身或面部划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。头、腰、足为身之三等;面部三等,以身前发际到印堂为上等,山根至准头为中等,人中至地阁为下等。《灵枢·师传》:“上下三等,脏安且良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