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久咳

久咳

指经久不愈的咳嗽。出《素问·咳论》。又称久咳嗽久嗽。多因外邪留恋,脏腑内伤气虚血亏,七情郁结等所致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四十六:“久咳嗽者,由肺虚极故也。肺气既虚,为风寒所搏,连滞岁月而嗽也。此皆阴阳不调,气血虚弱,风冷之气搏于经络,留积于内,邪正相并,气道壅涩,则咳嗽而经久不差也。”《万病回春》卷四:“大抵久嗽者,多属肾气亏损,火炎水涸,或津液涌而为痰者,乃真脏为患也。”《医方集解》:“久嗽有痰者,燥脾化痰,无痰者,清金降火。盖外感久则郁热,内伤久则火炎,俱要开郁润燥,其七情气逆者,顺气为先,停水宿食者,分导为要,气血虚者,补之敛之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咳嗽哮喘源流》:“久咳者,属虚属郁。有由气虚者,宜补中益气汤;有由血虚者,宜阿胶四物汤;有由血虚火盛,喘咳声嘶者,宜芩连四物汤;有气血两虚者,宜宁肺汤;有虚劳嗽,痰热渴汗者,宜滋阴清化丸;有虚劳咳血痰喘者,宜五汁膏;有虚劳嗽一二声,无痰,夜则发热,过则冷,睡多梦者,宜劫劳散;有火郁于肺,咳则有声无痰者,宜桔梗汤;有湿痰内郁,痰出则咳少止,少顷又咳者,宜加味二陈汤;而又有咳久伤脾,满面生疮者,宜人参蛤蚧散;有久咳失音者,宜杏仁膏清肺汤;有久咳失气者,宜劫嗽丸;有久咳面目浮肿者,宜葶苈散;有久咳不止,诸药不效者,宜噙化丸、立效方;有久咳成痨者,宜保和汤;有久咳经年,百药不效,余无他症,与劳嗽异者,宜百部膏乌梅膏;有痰郁火邪在中,成干咳嗽者,此症极难治,先用开剂,宜逍遥散,重加桔梗,后用补阴之品,宜本事鳖甲丸熟地当归白芍、麦冬、阿胶茯苓之属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索子果

    见《南宁市药物志》。为使君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腰带痈

    病名。见《疡医大全》卷廿。又名火腰带毒。由风热壅于肌表而成。证同一般外痈。治用断毒截腰法:白及、雄黄各一两,研细末,鸡蛋清调敷,干则易之。余参见外痈条。

  • 王汉东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儿科医生。生平欠详。著有《小儿形证方》2卷。

  • 宝命全形论篇

    《素问》篇名。本篇内容,说明天地之间,万物悉备,莫贵于人;而人能够保命全形,又与天地的变化密切相关。作为一个医生,应处处注意这种气血虚实与天地阴阳变化的关系,如运用针刺,就必须深明这种道理,才能真正为

  • 经络穴区带

    疾病反映于体表呈带状的敏感区域。穴区带疗法就以此为依据。它与敏感点(或压痛点)不同,前者为“面”,后者为“点”。

  • 李信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别号李车儿。开封人。曾任宋高宗时期的太医院院判,从高宗赵构南渡,迁居南方。

  • 环溪草堂医案

    3卷。清·王泰林撰。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,收入《柳选四家医案》。治案分内伤杂病、伏气、暑病、外伤、妇人、小儿等三十五门。王氏审证论病细致明确,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。医案证方契合,以古法化裁的

  • 黑靥子

    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五。生于皮肤上的呈褐色或淡黑色上斑点,约针头乃至绿豆大,略高出皮面。多散发于面、颈或手背等处。治疗可外用风化石灰30克,石硷15克,共为细末,加水少许调成糊状,以签蘸药点靥子上,

  • 陈义都

    【介绍】:见陈元赟条。

  • 巨气

    指人体的正气。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:“故精自生,形自盛,骨肉相保,巨气乃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