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便浊

便浊

证名。①指以小便浑浊不清为主症的疾患。见《医学正传·便浊遗精》。又称溺浊。浊而色白者为白浊,浊而有血色赤者为赤浊,赤浊实即尿血。有虚实之辨。实症多因痰湿湿热下注膀胱所致;虚症有中气下陷、阴虚火动、下元虚弱等不同。湿痰流注者,小便白浊,胸脘满闷,苔腻。治宜燥湿化痰。用苍白二陈汤、固元丹、小分清饮等方。若属湿热下注者,更见口渴舌苔黄腻、脉濡数。治宜清热利湿,用萆薢分清饮徙薪饮等方。脾虚气弱,中气下陷者,症见便浊日久不愈,面色白,神疲乏力,舌淡,脉虚软。治宜健脾益气,用补中益气汤。阴虚火动者,多见小便赤浊,烦热口干舌红,脉细数。治宜滋阴清火,用知柏八味丸清心莲子饮等方。下元虚冷者,症见面白肢冷,精神萎靡,舌淡,脉沉。治宜温肾固涩,用鹿茸补涩丸、八味地黄汤秘元煎等方。本症可见于乳糜尿、磷酸盐尿、尿路感染、淋病等疾患。②指浊病,包括溺浊与精浊。《景岳全书·淋浊》:“便浊证有赤白之分,有精溺之辨。”参见条。③下消的症状之一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三:“夫痟肾,小便白浊如脂者,此由劳伤于肾,肾气虚冷故也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罗天益

    【介绍】:元代医学家。字谦甫。真定(今河北正定)人,是金代著名医学家李杲的学生,医学造诣很深。他继承李杲学说,集录诸家之说,结合自己的经验良方,并附列验案,撰成《卫生宝鉴》一书。还有《内经类编》等著作

  • 产后霍乱

    病名。出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二十一。多因产后脏腑虚损,饮食不消,复感风冷,阴阳升降不顺所致。症见上吐下泻,甚者四肢厥冷。治宜调和肠胃,化瘀散寒。生化六和汤治之(川芎、当归、黑姜、炙草、陈皮、茯苓、砂仁、

  • 陈昭遇

    【生卒】:十世纪【介绍】:北宋医家。南海(今广东南海)人。世代名医,精究医术,治病多验。开宝初被荐为医官。933年(开宝六年)与尚药奉御刘翰、道士马志、医官翟煦、吴复珪等详校本草,编成《开宝新详定本草

  • 吐痧

    痧证之一。指患痧兼有入水即吐者。《痧症全书》卷中:“吐痧,汤水入口即吐,研伏龙肝泡水澄饮即定,药亦以此水煎,用金四方。”

  • 简易备验方

    验方著作。即《订补简易备验方》,又名《万病验方》。16卷。明·胡正心等撰。刊于1641年。书中集录中风、伤寒、瘟疫、暑证等59类包括各科病证的单方验方。现存明刊本。

  • 松子风

    病名。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一:“松子风,口内满喉赤如猪肝,张口吞物则气逆关闭,饮食不能。”多由心胃火毒上炎咽喉所致。治宜清心泻火、消肿解毒。方可选用导赤散、三黄凉膈散加芥穗、防风、蝉蜕、僵蚕等。即松子喉

  • 残贼

    仲景指六种外邪伤害正气的脉象。即弦、紧、浮、滑、沉、涩。《伤寒论·平脉法》:“脉有弦、紧、浮、滑、沉、涩,此六者,名曰残贼,能为诸脉作病也。”

  • 妊娠小便不利

    病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二。病因孕后小肠积热,热结膀胱,气化受阻;或脾肺气虚,通调运输失职,不能下输膀胱,以致小便不利。小肠积热者,症见口渴、心烦、尿赤,宜清热利水,方用八正散加减;脾肺气虚者,

  • 疰痖

    出《治疹全书》。即疹后失音。详该条。

  • 淳于意

    【生卒】:约公元前215~?【介绍】:西汉时著名医家。齐临菑(今山东临淄)人。因任齐太仓长之职,故又称仓公或太仓公。曾先后向公孙光、公乘阳庆等人学医,医术高明,尤其重视脉法的运用,治病每针药并用,取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