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四神丸

四神丸

《中国药典》:四神丸

药方名称四神丸

处方豆蔻(煨)200g补骨脂(盐炒)400g五味子(醋制)200g吴茱萸(制)100g大枣(去核)200g

性状本品为浅褐色至褐色的水丸;气微香,味苦、咸而带酸、辛。

炮制以上五味,粉碎成细粉,过筛,混匀。另取生姜200g,捣碎,加水适量压榨取汁,与上述粉末泛丸,干燥,即得。

功能主治温肾暖脾,涩肠止泻。用于命门火衰,脾肾虚寒,五更泄泻或便溏腹痛,腰酸肢冷。

用法用量口服,一次9g,一日1~2次。

贮藏密闭,防潮。

摘录《中国药典》

内科摘要》卷下:四神丸

药方名称四神丸

处方豆蔻(生用)60克补骨脂(炒)120克五味子60克吴茱萸120克

制法上药为末,加红枣50枚,生姜120克,切碎,用水煮至枣熟,去姜,取枣肉和药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药理作用对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 《中成药研究》1981(9):31,四神丸及其拆方二神丸、五味子散,以及单味药五味子吴茱萸,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自发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,并能对抗乙酰胆硷和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。四神丸与肾上腺素抑制肠管作用的比较表明,本方的抑制作用并非通过α受体而起作用。

功能主治温肾暖脾,固涩止泻。治脾肾虚寒,大便不实,饮食不思,或食而不化,或腹痛,神疲乏力,舌淡苔薄白,脉沉迟无力。现常用于慢性腹泻、肠结核等属脾肾虚寒之久泻或五更泄泻者。

用法用量每次50~70丸,空腹时服。

备注本方是《普济本事方》二神丸和五味子散二方组合而成。方中补骨脂温肾暖脾为君;吴莱萸温中散寒,肉豆蔻温脾暖胃,涩肠止泻为臣,二者相配,脾肾兼治,使命门火足则脾阳得以健运,温阳涩肠之力相得益彰,五味子酸敛固涩,合生姜温胃散寒,大枣补脾养胃,共为佐使。

摘录内科摘要》卷下

《古今医统》卷七十三引《医林集要》:四神丸

药方名称四神丸

处方五味子120克 熟地黄180克肉苁蓉500克菟丝子饼60克

制法上药为末,酒煮山药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治禀赋虚弱,小便频数不禁。

用法用量每服50丸,空腹时用盐汤送下。

摘录《古今医统》卷七十三引《医林集要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济阴大造丸

    药方名称济阴大造丸处方人参熟地各45克当归身75克麦冬(去心)天冬(去心)山药(炒)各30克五味子15克黄柏24克制法上各为末,加头胎壮盛紫河车1具,水洗,挑去经络污血净,酒蒸捣烂,入诸药末;炼蜜为丸

  • 吹喉八宝通关散

    药方名称吹喉八宝通关散处方瓜制枪消1两2钱,明雄精8钱,白玄明粉2钱,明硼砂3钱,直僵蚕3钱,真珍珠3钱,真熊胆3钱,大梅片1钱5分。制法上为细末,研至无声为度,用瓷瓶收贮,勿令泄气受潮,受潮则化水,

  • 救舌汤

    药方名称救舌汤处方鲜生地4钱,赤芍钱半,牡丹皮1钱,***1钱,连翘1钱,麦冬1钱,黑山栀1钱,木通1钱,川连6分,生甘草8分。功能主治舌上生痈。用法用量水煎服。大便闭实,加大黄。摘录《外科医镜》

  • 罗备金散

    药方名称罗备金散处方香附子4两(炒),当归尾1两2钱,五灵脂1两(炒)。制法上为细末。功能主治行气。主妇人血崩不止。用法用量每服5钱,空心醋汤调服。摘录《准绳·女科》卷一

  • 安胎白术汤

    药方名称安胎白术汤处方白术(锉,麸炒)4两,桂(去粗皮)2两,陈橘皮(汤浸,去白,焙)2两半,厚朴(去粗皮,生姜汁炙)2两,甘草(炙,锉)1两,芍药1两,芎?1两。制法上为粗末。功能主治妊娠腹痛(??

  • 二宜丸

    《朱氏集验方》卷六引《梁氏总要方》:二宜丸药方名称二宜丸处方五苓散、理中丸。功能主治泄泻。用法用量水煎服。或以五苓散下理中丸亦好。摘录《朱氏集验方》卷六引《梁氏总要方》《医学入门》卷七:二宜丸药方名称

  • 心通口服液

    药方名称心通口服液来源黄芪\党参\麦冬\何首乌\淫羊藿\野葛\当归\丹参\皂角刺\海藻\昆布\牡蛎\枳实性状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;味甜、微苦。炮制以上十三味,取葛根、丹参,于70%乙醇中加热回流提取二次

  • 半金散

    《小儿卫生总微论》卷六:半金散药方名称半金散处方乌蛇肉(酒浸,去皮、骨,焙)30克天麻30克全蝎(去毒,炒)30克僵蚕(去丝、嘴,妙,为末)30克朱砂15克(研,飞)龙脑3克(研)制法上药研为细末,拌

  • 清金养血汤

    药方名称清金养血汤处方川芎1.8克,当归3克,白芍3克,香附(童便浸)3克,麦冬3克,白术3克,丹皮2.4克,地骨皮2.4克,生地2.4克,五味子9粒,炒甘草0.6克。功能主治行气活血,清热凉血。主阴

  • 豆蔻煮散

    《杨氏家藏方》卷六:豆蔻煮散药方名称豆蔻煮散处方草豆蔻仁1两,白术1两,白茯苓(去皮)1两,高良姜2两(炒),白豆蔻仁半两,人参(去芦头)半两,甘草(炙)半两,丁香1分,陈橘皮(去白)1分,木香1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