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鲍氏验方新编》卷二。即甲疽。见该条。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八。指经漏下血夹有白色液体。参见崩漏条。
指第五胸椎。《素问·刺热篇》:“五椎下间主肝热。”
见舌鉴辨正条。
出《抱朴子》。即海马,详该条。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土茯苓之别名,详该条。
治则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用温热药治寒证,寒象不解而更甚,这不是属于外寒之证,而是真阳(肾阳)不足的虚寒;应温补肾阳,则寒象自除。参见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条。
出《王右军帖》。为林檎之别名,详该条。
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的机构。始建于南北朝时期,隋唐臻于完备。以医疗为主,教学次之。唐时,属太常寺。在校师生多达300余人。由太医署令、丞等负责管理。分设医、针、按摩和咒禁等部门,医又分为体疗、疮肿、少小
见《医学正传》。为墨旱莲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