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祛瘀药中比较峻烈的药物,达到祛瘀的目的。如大黄、桃仁、红花、水蛭、虫等。
病证名。指小儿脾胃虚弱,外受惊恐所引起的泄泻。临床特点为惊搐与泄泻并见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惊泄,粪青如苔,稠若胶粘。”宜以镇心抑肝,和脾胃,消乳食为治。可用四君子汤、异功散之类,勿用峻攻之药。
用升提的药物组成,具有补益升举中气作用的方剂。如因气虚而脱肛或子宫下垂,用补中益气汤。
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①为冰糖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②为野甘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仁斋直指条。
见本草经疏条。
《验方新编》卷四方。白矾一两,茶叶五钱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食远姜汤送下。治风痰眩晕,癫疾久不愈者。
病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。多由痰毒邪火薰蒸肺系,结于咽喉所致。症见喉间肿痛色红,呼吸、吞咽不利,痰涎壅盛,气促烦热,如“马喘”之状,甚或肿连腮颊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:“马喉痹者,谓热毒之气,结于
见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。为山蒟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华氏中藏经·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》。又称滑泻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泄泻源流》:“滑泄,其泄不禁,泻久不止,大孔如竹筒,日夜无度。”常兼见饮食减少,手足厥冷或肿胀,形寒气短,消瘦,或发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