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二方。香附四两,乌药、姜黄各二两,炙甘草、木香各五钱。为末,每服二钱,盐汤送下。治中焦气滞,脘腹刺痛。
药物学著作。32卷。清·刘若金撰。刊于1700年。作者依《本草纲目》的分类次序,编集691种药物,分为水、火、土、金等30部。每种药物精选各家学说,删去浮词及迷信部分重新编纂而成。书中根据前人论述,以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少海,见该条。
证名。指肺病因邪气盛实所出现的证候。多由外邪侵袭,或气壅痰聚等所致。《脉经》卷二:“肺实也,苦少气,胸中满彭彭,与肩相引。”又:“肺实,……病苦肺胀汗出若露,上气喘逆,咽中塞如欲呕状。”《圣济总录》卷
病证名。《幼幼集成》卷六:“凡儿素常肌肥,痘后羸瘦,虽能饮食,而不为肌肤,乃气血虚故也。治之须明阴阳,不可偏胜。偏阳则伤血,偏阴则伤气,愈见乖离矣。阴日宜服参苓白术散,阳日宜服当归养荣汤。”
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八方。人参、茯苓、厚朴(去粗皮,姜汁炒)、枳壳(麸炒,去瓤)、桂心、炙甘草、诃子(炮,去核)、白术、橘皮、炮姜、炮三棱、炒神曲、炒麦芽各二两,炮木香、槟榔、炮莪术各半两。为末,每
【介绍】:见华佗条。
①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。为足太阴之动脉,即下部人,以候脾胃之气。②经穴名。代号SP11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太阴脾经。位于大腿内侧,髌骨内上缘上8寸,缝匠肌之内侧;或于血海穴直上6寸处取穴。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七。即经来腹痛,详该条。
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即茯苓,详茯苓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