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易氏医案

易氏医案

书名。1卷。18则。明·易大艮撰。作者认为“治病贵先识病性”,其特点是每证必据脉求因,审因辨证,推究病因及其传变,定方用药。治案层层设问以剖析病情、病因、病理变化及处方用药。治法开郁为先,补益随后,案末附有自制经验方11首。本书收入《医林指月》丛书中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沈之问

    【生卒】:十六世纪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自号无为道人,履贯生平未详。其曾祖父沈怡梅曾在福建、河北等地搜集不少关于治疗麻风的秘方,后曾经其父沈艾轩加以补充。他在此基础上,又把自己在江湖各地搜集到的治疗麻风

  • 即脸,头的前部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: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,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。”“诸阳之会,皆在于面。”人体内脏发生病变时,往往在面部反映出神色的变化。面部望诊是望诊的重点内容之一。

  • 神效化痈散

    《医方简义》方。当归二钱,炒白芍药、柴胡、鹿角霜各一钱,青皮八分,茯苓、夏枯草各三钱。加青橘叶十片、菊花二钱,水煎服。治妊娠乳痈。

  • ①皮肤。参皮毛条。②肌肤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其病否,其味甘,其音宫,其物肤。”

  • 陶东亭

    【介绍】:见陶承熹条。

  • 移星草

    见《现代实用中药》。为谷精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掩脐法

    通利二便的方法。用连须生葱、生姜、淡豆豉、食盐,同捣烂,作一饼,铫子烘热,掩肚脐,以帛扎定,良久气通,二便自利。用于中下二焦积热,大小便秘(《幼幼集成》)。

  • 隔汤

    即重汤。详该条。

  • 瓦鸟柴

    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铁筷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东方蓼

    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荭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