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木舌

木舌

病证名。又名舌黄鹅口死舌舌体肿大,板硬如木。元·朱震亨《平治会萃》:“木舌者,舌肿硬不和软也。”见于新生儿舌炎。《婴童百问》:“舌者心之候,脾之脉络于舌也。脏腑壅滞,心脾积热,热气上冲,故令舌肿,渐渐胀大,塞满口中,是为木舌。”《赤水玄珠》卷三:“舌肿硬而不柔和,挺然胀满或出口者为木舌。”《医学纲目》:“木舌者,舌肿粗大,渐渐肿硬满口,不急治,即塞杀人也。”《焦氏喉科枕秘》:“木舌皆由心火盛,舌如木硬紫多疼,壮热憎寒言蹇涩……。”同时伴有转运不灵,妨碍吮乳,啼哭不安。治宜泻火解毒。用凉膈散加减。热毒深重,舌肿硬痛,不能言语者,宜清心凉血解毒。用黄连解毒汤***地黄汤等加减。并可于舌刺去恶血冲服紫雪丹外吹冰硼散,或用芒硝百草霜滑石,酒调敷舌上。临床上常见新生儿脱水时,其舌亦强硬似木,并略向上卷,塞满口中,则为干缩性肿大,经哺乳后,往往不药而愈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漏瘤

    病名。见清·张绍棠《增广灵验验方新编》卷十一。指瘤体日久时出黄水,愈而复发,痒不可忍者。宜以白油膏外敷之。

  • 尚药局直长

    唐代医官职称。共设4名,官阶正七品上。

  • 热极生寒

    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,认为阳热的病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阴寒的病证,有如夏热转变为秋凉冬寒。一般由热转寒多因正气耗伤,属病情逆转。如热性病热极伤阴,阴竭而至阳脱,出现四肢厥冷、大汗淋漓、脉微欲绝的亡阳证

  • 冬桑叶

    见《本草正义》。为桑叶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伏热

    泛指热邪深伏于体内的发热病症。出《素问·本病论》。《温热经纬·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》:“若因外邪先受,引动在里伏热,必先辛凉以解新邪,继进苦寒以清里热。”伏热,章虚谷引申为伏邪。《重订广温热论·清凉法

  • 脏气清灵

    小儿生理特点之一。指小儿五脏气机轻清灵活,患病后若病邪能够及时除去,则易趋康复。《景岳全书·小儿则》:“其脏气清灵,随拨随应,但确得其本而摄取之,一药可愈。”

  • 忌奶

    见顾膺陀《妇科集》。忌奶者,即孕妇之乳,小儿饮之,易致吐泻等症。

  • 无白草

    见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。为合子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虚火耳痈

    病证名。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上:“所谓虚火耳痈者,或因肝胆怒火遏郁,或因肾经真阴亏损,相火亢甚而发。”即耳痈之一种。详该条。

  • 痘风眼

    病名。见《青囊真秘》卷一。痘疹余毒未尽,复受风邪,致眼中作痒,睑弦红赤溃烂,俗称痘风眼。治法:以祛风清热解毒为主,睑弦湿烂者,尚需除湿止痒,宜选服加减四物汤或除湿汤。外以内服药渣煎水薰洗,再点眼药精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