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。为万寿菊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小儿药证直诀》卷下。即泻黄散,见该条。
病名。外阴部炎症,局部皮肤红、肿、热、痛,甚至溃疡,起脓泡,分泌物增多。若慢性炎症可使皮肤增厚或有皲裂。多因肝经湿热下注所致。属带下、阴痒、阴疮范畴。宜清肝泻火利湿。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外用熏洗药方:苦
【介绍】:见丁锦条。
《温病条辨》卷三方。人参、山药、茯苓、莲子、芡实、补骨脂、肉苁蓉、山茱萸肉、五味子、巴戟天、菟丝子、覆盆子。水煎服。治老年久痢,脾肾阳虚,大便溏泻。
指肝的疏泄作用不及,失其条达之性。多由情志忧思郁结所致。症见胁肋胀痛,胸闷不舒,善太息,精神抑郁,不欲饮食,或口苦,喜呕,脉弦等症。治宜疏肝解郁。
施今墨经验方。见《新编中成药手册》。黄芪、枸杞子、葡萄干、紫河车、茯苓、丹参、何首乌、桑椹。丸剂,每服6克(60粒),一日二次。功能补固精气,通调脉络,抗老防衰。治脏腑功能减退、精神气血损耗所致的早衰
病证名。《古墨九方》:“胎前眼泪不止,口鼻涕流,服四物汤或艾叶生姜煎汤。”
见清·根心堂主人《坤道指南》。即绝育。
病证名。《症因脉治·内伤眩晕》:“若肝肾之真阴不足,龙雷之火,上冲清道,亦令人头旋眼黑。此阴火上冲,而为虚火眩晕之症。”属火冲眩晕之一种类型。详火冲眩晕、阴虚眩晕、肾虚眩晕等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