系指听力和视力良好。肝开窍于目,肾开窍于耳,肝肾之气充足,则耳聪目明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二十七:“耳为肾窍,乃宗脉之所聚,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,则耳目聪明。”
病证名。麻疹后期,牙龈腐烂,以营养状态较差的婴儿为最多见。元·滑伯仁《麻证新书》:“此乃胃中伏毒,上窜阳明部分,宜用***地黄汤加火麻仁、滑石,以泄大肠之火,使下移毒势,上清胃火。”外用锡类散或硼砂、冰
男性外阴部下垂的囊状物,内有睾丸、副睾和精索等器官。
急腹症之一。属祖国医学肠痈范围。多因饮食失节,寒温不调,情志所伤,暴急奔走等而成。症见脐腹部走窜疼痛,数小时后固定于右下腹部,有压痛及反跳痛,伴恶心呕吐,寒热不适,进而热盛肉腐,瘀结成块,形成阑尾周围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马骝卵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条。
指整个口腔,包括口唇、舌、齿、腭等。下连气管、食道。口是饮食物摄入的门户,为脾之外窍,脾胃功能调和,则口食知味,唾液分泌正常。《灵枢·脉度》:“脾气通于口,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。”口唇、舌与喉咙、会厌等
泛指心神不安、心悸易惊、心烦不寐等症状。可因劳神过度,或心血不足,或因惊恐损及心气而致,多兼见神疲怠倦,舌嫩,脉虚或促、结、代等虚象。若因湿痰、瘀血或水气凌心,则兼见湿痰、瘀血或水气过盛之证脉。故必须
病证名。指齿衄之因于虚火者。《医门补要》卷上:“病后中虚,使脾不统血,无根之火,逼血上涌牙缝而出,脉虚弦,用六味汤加肉桂三分,引火下降。误与苦寒制火,反大涌出,不治。若胃经实火,口臭脉数有力,宜投***
脏腑惊证之一。出金·陈文中《小儿病源方论》。详脏腑惊证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