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满江红

满江红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满江红

药材名称满江红

拼音Mǎn Jiānɡ Hónɡ

别名红浮飘、红浮萍、紫薸、三角薸

来源蕨类满江红科满江红属植物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 (Roxb.)Nakai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性味辛,寒。

功能主治解表透疹,祛风利湿。用于麻疹不透,风湿关节痛,荨麻疹,皮肤瘙痒,水肿,小便不利。

用法用量1~3钱;外用适量,煎水洗患处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满江红

药材名称满江红

拼音Mǎn Jiānɡ Hónɡ

别名浮萍(《分类草药性》),草无根、水浮漂(《开宝本草》),红浮漂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浮飘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
出处《纲目》

来源为满江红科植物满江红全草。夏季捞取,晒干。

原形态漂浮植物,略呈三角形。根状茎横走,羽状分枝;须根很多,悬垂水中。叶小形,互生,密生核上,呈二行覆瓦状排列,梨形,斜方形或卵形,无柄;叶片绿色,成熟时红色,上面有多数乳状突起,下面有空腔,内含胶质,有蓝藻共生其中。孢子果有大小两种,成对生于侧枝第一片叶的下面;大孢子果小,长卵形,果内有一大孢子囊,内含1个大孢子;小孢子果大,球形,果内有许多小孢子囊,各含64个小孢子。

生境分部生于稻田或池沼中。分布我国西南、华南、华中一带。产四川。

性状干燥全草,叶小,三角形,密生细枝上,皱缩成粒片状,直径约4毫米,上面黄绿色,下面紫褐色或红褐色;细须根多数,呈泥灰色。质轻,气无。以色红者为佳。

性味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寒,味辛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发汗,祛风,透疹。治风湿疼痛,风瘙瘾疹,麻疹透发不出,癣疮,火伤。

①《纲目》:"主痈疽,入膏用。"
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红白风丹,皮肤瘙痒,风瘫。"

③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以布包熬水外熨,能发出已收没的麻疹。"
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"发汗利水,祛风胜湿,治暴热身痒,利小便;止消渴,治风湿顽癣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~3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热熨。

注意表虚自汗者忌服。

复方①治风湿痛,发汗驱风:红浮漂四十个。取二十个捣烂焙热,趁热包于风湿痛处,包后用针(先消毒)刺患处周围出气,以免内窜,同时将另二十个红浮漂捣烂,煮甜酒内服。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

②治胸腹痞块:红浮萍桃仁紫草、茅根各五钱。煨浓汁,冲白酒一两服。

③治麻疹不透:红浮萍三钱。芫荽、椿树皮各二钱。煨水服;再用药渣擦全身。

④治风瘫、麻风癞:红浮萍苍耳草各二两。煨水服;另取红浮萍苍耳草各适量,煨水洗全身。

⑤治九子疡:红浮萍捣绒,调甜酒敷患处。

⑥治红崩,白带:红浮萍二钱。煨甜酒吃。(②方以下出《贵州草药》)

⑦治火烧伤:红浮漂,晒干研末,以桐油调敷。(《贵州中医药方验方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满江红

药材名称满江红

拼音Mǎn Jiānɡ Hónɡ

别名水浮漂、草无根、红浮萍、浮漂、紫薸、带子薸、三角薸、红浮漂、紫萍、红叶草、绿萍

出处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满江红科植物满江红的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zolla imbricata (Roxb.) Nakai.[Sal-vinia imbricata Roxb.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捞取,晒干。

原形态小形漂浮植物。圆形或三角状,直径约1cm。根茎细弱,横生,羽状分枝,向下生出须根,悬垂于水中。叶小,无柄,互生,成双行覆瓦状排列,卵形或近斜方形,长约1mm,宽约为长的一半,先端圆形或截形,基部与根茎合生,全缘,通常分裂为上下2片;上片绿色,肉质,浮于水面,秋后变为红色,边缘膜质,上面有乳头状突起,下面有一空腔,含胶质,内有固氮蓝藻,念珠藻共生;下裂片膜质,鳞片状,沉没水中。孢子果(荚)成对生于分枝基部的沉水裂片上;大孢子果小,长卵形,内有一个大孢子囊,内含一个大孢子;小孢子果大,球形,内有多数小孢子囊,各含64个小孢子。孢子果9-11月成熟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池沼、水沟或水田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、及河北等地。

性状叶小,三角形,密生于细枝上,皱缩成粒片状,直径约4mm,上面黄绿色,下面紫褐色或红褐色;须根多数,泥灰色。质轻,气微。

化学成分含3,4,5,6,7,-四羟基花色-5-葡萄糖甙(lute-olinidin-5-glucoside),绿原酸(chlorogenic acid),马栗树皮素(aes-culetin),咖啡酸-3,4-二葡萄糖甙(caffeic acid-3,4-diglucoside),6-(3-葡萄糖基咖啡酰)马栗树皮素[6-(3-glucosylcaffeoyl)aes-culetin],另外含少量的对-香豆酸的葡萄糖酯,咖啡酸和绿原酸的葡萄糖-1,6-二酯。

性味辛;性凉。

归经肺;膀胱经。

功能主治解表透疹;祛风胜湿,解毒。。主感冒咳嗽;麻疹不透;风湿疼痛;小便不利;水肿;荨麻疹;皮肤瘙痒;疮疡;丹毒;烫火伤。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-15g。大剂量可用至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热熨;炒存性,研末,调油敷。

复方①治风湿病,发汗驱风: 红浮漂四十个。取二十个捣烂焙热,趁热包于风湿痛处,包后用针(先消毒)刺患处周围出气,以免内窜,同时将另二十个红浮漂捣烂,煮甜酸酒内服。 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②治胸腹痞块: 红浮萍桃仁紫草、茅根各五钱。煨浓汁,冲白酒一两服。③治麻疹不透: 红浮萍三钱,芜萎、椿树皮各二钱。 煨水服;再用药渣擦全身。④治风瘫、麻风癞: 红浮萍苍耳草各二两。煨水服;另取红浮萍苍耳草各适量,煨水洗全身。⑤治九子疡: 红浮萍捣绒,调甜酒敷患处。⑥治红崩,白带: 红浮萍二钱。调甜酒吃。(②方以下出《贵州草药》)⑦治火烧伤: 红浮漂,晒干研末,以桐油调敷。(《贵州中医验方秘方》)

各家论述1.《纲目》:主痈疽,入膏用。

2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红白风丹,皮肤瘙痒,风瘫。

3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以布包熬水外熨,能发出已收没的麻疹。

4.《四川中药志》:发汗利水,祛风胜湿,治暴热身痒,利小便,止消渴,治风湿顽癣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待宵草

    药材名称待宵草拼音Dài Xiāo Cǎo别名香待霄草、夜来香、月下香、月见草(《中国经济植物志》)出处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来源为柳叶菜科植物待宵草的根。夏、秋采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主根发达

  • 黑脂麻

    药材名称黑脂麻拼音Hēi Zhī Má别名胡麻、巨胜(《本经》),狗虱(《吴普本草》),鸿藏(《别录》),乌麻、乌麻子(《千金方》),油麻(《食疗本草》),交麻(《大业拾遗录》),黑芝麻(《

  • 油头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油头草药材名称油头草别名大鱼眼草、无喙齿冠草来源菊科油头草Myriactis nepalensis Less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性味微辛,凉。功能

  • 桄榔面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桄榔面药材名称桄榔面拼音Guānɡ Lánɡ Miàn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桄榔树干髓部的淀粉。将树干割断,去皮,取髓部晒干,磨粉。性味《纲目》:&quo

  • 岩山枝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岩山枝药材名称岩山枝拼音Yán Shān Zhī来源夹竹桃科岩山枝Melodinus henryi Craib,以果实入药。生境分部贵州。性味甘、微辛,寒。功能主治解热,

  • 《中药大辞典》:鼠药材名称鼠拼音Shǔ别名首鼠(《史记》),老鼠(《斗门方》),家鹿(《纲目》)。出处《别录》来源为鼠科动物中褐家鼠、黑家鼠、黄胸鼠等常见鼠类的全体或肉。原形态①褐家鼠体长约17.5厘

  • 续断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续断药材名称续断拼音Xù Duàn英文名RADIX DIPSACI别名川续断、和尚头、山萝卜来源本品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

  • 覆盆子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覆盆子根药材名称覆盆子根拼音Fù Pén Zi Gēn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掌叶覆盆子、插田泡等的根。功能主治治呕逆,目翳。复方①治胃气不和,呕逆不下食:覆盆

  • 鹦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鹦鹉药材名称鹦鹉拼音Yīnɡ Wǔ别名鹦鹘(汪颖《食物本草》),干皋、鹦哥(《纲目》)。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鹦鹉科动物绯胸鹦鹉等的肉。原形态体长约30厘米。嘴强大,甚钩曲,上嘴与头骨连接

  • 金银花露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金银花露药材名称金银花露拼音Jīn Yín Huā Lù别名金银露《金氏药帖》),忍冬花露(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)。出处《中国医学辞典》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花蕾(金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