痘科方药集解
参见痧痘集解条。
参见痧痘集解条。
即接经行气法。见该条。
十二经脉之一。代号sP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脾足太阴之脉。起于大指之端,循指内侧白肉际,过核骨后,上内踝前廉,上踹内,循胫骨后,交出厥阴之前,上膝股内前廉,入腹,属脾,络胃,上膈,挟咽,连舌本,散舌下;
见《闽东本草》。为荭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即肛漏漏管的走行类似马蹄状者。亦称马蹄铁形漏。外口通常位于肛门左、右侧,因管道纡回方向不同,又有前马蹄漏与后马蹄漏之别,为复杂性肛漏的一种。
病证名,小儿腹部胀满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七:“小儿脏腑嫩弱,有风冷邪气客之,搏于脏气,则令腹胀。若脾虚,冷移于胃,食则不消。”明·陈治《幼幼近编》:“小儿腹胀,有虚有实。小便不利,闷乱喘急者,此邪气
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三。即恶阻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发背的一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四。又名椒眼发、体疽发,系背部范围较大之有头疽,且因气血虚弱不得起发者。证治见有头疽条。
见《开宝重定本草》。即益智仁,详该条。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香茅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又名产后恶血冲心。指产后由于正气亏损,虚火上炎,以致恶血冲心。出现烦闷欲绝,神识昏迷的症候。宜用七珍散(人参、生地、川芎、防风、菖蒲、细辛、飞朱砂)补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