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十咳之一。又名支嗽。指咳嗽兼见心下硬满引痛者。《诸病源候论·咳嗽病诸候》:“三曰支咳。心下硬满,咳则引痛,其脉反迟是也。”参见咳嗽、痰饮咳嗽、十咳条。
病名。见《文堂集验方》卷一。即黑痧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赵贞观《绛雪丹书》:“凡妇人阴户中生虫生疮,名曰蚀疮。”详阴蚀条。
六经皮部之一,阳明皮部名。“害”古与盍、阖通用,应读作“阖”,“蜚”是阳气飞动之意。阳经以阳明为阖,故称“害蜚”。《素问·皮部论》:“阳明之阳,名曰害蜚,上下同法,视其部中有浮络者,皆阳明之络也。”说
指肾阴液被热邪所消耗的病变。多发生在温病后期。症见低热、手足心灼热、口齿干燥、耳聋,舌光绛干瘦,脉细数或虚数等。
指胸、腹腔内网络于脏腑器官之外的富含油脂的网膜,如大网膜、肠系膜之类,虞搏等认为是三焦的一部分实体,《医学正传》卷一:“三焦者,指腔子而言,……其体有脂膜在腔子之内,包罗乎五脏六腑之外也。”
经脉名。即足少阳经。马王堆汉墓帛书载:“足少阳脉:出于踝前;枝于骨间,上贯膝外兼(廉),出于股外兼(廉),出胁;枝之肩薄(髆);其直者,贯腋,出于项、耳、出(枕),出目外渍(眦)。其病:病足小指次〔指
病名。新生儿硬肿症,与肉硬相近似。以皮肤硬肿、冷、紫暗、舌质紫,口鼻流出血水为特点。其发病以先天禀赋不足,元阳虚弱,寒凝经络,气滞血瘀为多。常见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,寒冷季节发病较高,亦有少数因外感邪热
五输穴名。指五输穴中的井穴和荥穴。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:“冬取井荥。”张隐庵注:“夫井,木也,木生于水,故取井木以下阴气,易使其发生而上逆也;荥,火也,故取荥穴以实阳气,乃助其伏藏也。盖冬令闭藏,以奉春
又名募原。①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寒气客于肠胃之间,膜原之下。”王冰注:“膜,谓膈间之膜;原,谓膈肓之原。”丹波元简认为:“盖膈幕(膜)之系,附着脊之第七椎,即是膜原也。”(《医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