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南沙参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五。即时毒。见该条。
治疗精气耗散、滑脱不收的方法。也称固涩。是根据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“散者收之”的原则立法的。适用于自汗盗汗、久嗽虚喘、久痢久泻、精关不固、小便失禁、崩中漏下、久带清稀等症。有敛汗固表、敛肺止咳、涩肠止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四。又名黄瓜疽、肉龟。指生于背部脊旁的痈,由脾火积毒而成。皮肉色红,状若黄瓜,高肿寸余,长可尺许,四肢麻木,疼痛引心。治疗同外痈,参见有头疽条。
又称针注疗法、穴位注射疗法。局部注射麻醉药物者,则称穴位封闭疗法。是指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入穴位,在得气后注入药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它兼备针刺和注射药物的作用。临床操作时,在选取的穴位上,按肌肉注
病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七。小儿丹毒之一。系足太阳膀胱经风热所致。证见丹从头额向脑发展,红热肿痛不已,浑身作热。治宜防风通圣散加减,外用紫荆散调搽,或赤小豆末调搽。
名词。出《素女经》。指性交。
见《本经逢原》。为葎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百效全书》卷三。即上发背。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湿热上蒙清窍所致的头痛。《兰室秘藏·头痛门》:“心烦头痛者,病在膈中,过在手巨阳少阴,乃湿热头痛也。”多由湿热熏蒸,上蒙清窍所致。证见头痛且重,心烦身重,肢节疼痛,或面目、四肢浮肿,舌苔黄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