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知识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虚中

虚中

类中风之一。指元气虚衰而致的卒然昏愦等症。《医宗必读·类中风》:“虚中,东垣以卒倒昏愦,皆属气虚。过于劳役,耗损真元,脾胃虚衰,痰生气壅,宜六君子汤;虚而下陷者,补中益气汤;因于房劳者,六味地黄丸。”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中风,有元气素弱,或过于劳役,或伤于嗜欲,而卒然厥仆,状类中风者,……亦有不仆而舌强语涩,痰壅,口眼斜,肢体不遂者。”《类证治裁·中风》:“虚中,皆属气虚,烦劳气陷,补中汤;房劳精脱生脉补精汤。”治宜益气为主。若见手撒、口开等症,急需大剂参芪以益气固脱。气虚有痰者,《丹溪心法》用浓煎参汤加竹沥、姜汁。参见虚中风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百脉

    统指全身之经脉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:“肺朝百脉,输精于皮毛。”

  • 雷氏慎修堂医书三种

    丛书名。又名《医学三书》。刊于1887年。包括清代三种医著。即《时病论》、《医家四要》和《医法心得》。

  • 皮膜

    即指今之鼓膜。《血证论》卷六:“肾开窍于耳,而肾脉却不上头,肾与心交,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,以入耳中,名曰听宫。为司听之神所居,其形如珠,皮膜包裹真水,若真水破,而耳立聋,有为大声所震而聋者,皮膜破也,

  • 胃虚

    证名。指胃气虚、胃阴虚所出现的病证。《脉经》卷二:“胃虚……病苦胫寒不得卧,恶寒淅淅、目急,腹中痛,虚鸣,……时寒时热,唇口干,面目浮肿。”参见胃病、胃气不足、胃阴虚等条。

  • 仲景十二脉之一。即高章两种脉的复合,脉来应指盈满之象。《诊家正眼》:“曰纲者,高章相搏也。”

  • 塞因塞用

    反治法之一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指用止塞的方法治疗塞证。闭塞不通之证,一般应采用通利的治法。但对某些现象是塞,而本质是虚的病证,则不但不能通,反而要用补法,故称反治法。例如中气不足、脾阳不运所致的

  • 上党人参

    见《本经逢原》。即常参,详该条。

  • 湿

    病因六淫之一。亦称湿气。湿为长夏的主气,故长夏多湿病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因于湿,首如裹。”参见湿气条。

  • 乳痛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外科理例》卷四。《证治准绳》卷之三:“……妇人内热,胁胀两乳不时作痛,口内不时辛辣,若卧而急起则脐下牵痛,此带脉为患。用小柴胡加青皮、黄连、山栀煎服。”

  • 大叶酢浆草

    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铜锤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