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植物名汇》。为狗尾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阳虚不能作汗之证。《伤寒论大全》卷四:“头痛发热,项脊强,恶寒无汗,用发汗药二、三剂,汗不出者,……殊不知阳虚不能作汗,故有此证,名曰无阳证。”治宜再造散。参见亡阳证等条。
见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卷三。系指牙齿之埋于牙龈部分者。即牙根。详该条。
指风和燥相结合,多感于秋燥时令。临床表现为头痛、发热、恶寒无汗、鼻塞、唇燥、咽干、干咳、胸胁痛、皮肤干涩,舌苔白薄而干,脉浮涩等。治宜润燥清肺,兼以疏风。
见隋·全元起《内经训解》。即《灵兰秘典论》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三。又称中暑眩晕。详该条。
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五。即疳湿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医方考》卷五。指因情志不舒,肝气失于疏泄所致的胁痛。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,胸闷,饮食减少,疼痛部位走窜不定,时痛时歇,得暖气则痛胀见宽,如情绪波动其痛加剧,多见弦脉。治宜疏肝理气为主,如严氏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入地金牛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广西药用植物名录》。为大驳骨之别名,详该条。